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
今天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经济和战略“走出去”的不平衡。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国家很快从资本短缺转变成为资本过剩。和其他国家一样,资本必然要超越国界,流向一切有利可图的地方。再者,中国也已经成为其中一个最大的贸易国。正因为如此,在本世纪初,中国确立了“走出去”的经济战略。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也成为必然。尽管国防现代化,主要是军事现代化,并非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主题,但国防现代化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领域开始赶上甚至领先其他大国。
但与经济“走出去”相比,中国的战略“走出去”似乎是困难重重。除了在联合国构架内的“维和”,以及近年来的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海域之外,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十分微弱。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表现为一个没有军事战略支撑的贸易大国。从前的贸易大国如英国和美国,都有极其庞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其后盾。中国是个例外。那么,中国的贸易大国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就称中国为“搭便车者”(free-rider)。
不过,问题在于,中国的“搭便车”战略是否是可持续的?从历史的经验看,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仅仅就自由贸易安全的角度来看,战略也必须随着经济力量“走出去”。在最低限度上,任何贸易国家要有能力保护海上航线的安全,免受海盗或者敌国力量的威胁。很多年前,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或者“和平发展”的战略口号,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自己和平发展的决心。但很显然,“和平崛起”只是表达了中国和平的意愿,它并不能保证现实是和平的。要实现和平,中国不仅必须有足够的国防和军事能力来保障自己的国家利益安全,包括在海外的国家利益,而且也必须有能力承担起保障国际社会和平的能力。
战略“走出去”的障碍
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防和国际战略能力,中国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在压力,很容易放弃自由贸易转向成为封闭国家。这在历史上是发生过的。例如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切断了和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交往,成为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而封闭也是中国走向最终衰落的根源。
在战略“走出去”问题上,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其国防现代化经常被其他国家视为是“威胁”。的确,如果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被视为威胁,那么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担忧,他们或者联合起来,或者和其他大国结盟,来应付中国。就是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如果中国没有能力给其他国家一种安全感,尤其是战略上的安全感,那么中国自身不管其军事力量多么强大,也会感觉到不安全。从历史上看,在军事方面,各国在“不安全”感下的互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最终的公开冲突。也正因为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多年来一直奉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在国际社会上保持低调。直到最近几年,中国感觉到了战略“走出去”的重要性,开始以一种自己的方式试探相关国家的反应,但很快就导致了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弹。
中国的战略无疑需要“走出去”,并且因为方方面面因素的推动,战略“走出去”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其他国家对中国在这方面的举动变得越来越具有敏感性。也就是说,中国战略“走出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在压力。怎么办?如同经济领域,战略上的“和平崛起”与和平“走出去”不仅是有可能的,做得好也是可以成功的。但中国必须直面一系列挑战,而非回避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