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外视域
中国如何实现战略“走出去”
发布时间: 2010-12-14    作者:郑永年    来源:新华网 2010-12-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

  今天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经济和战略“走出去”的不平衡。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国家很快从资本短缺转变成为资本过剩。和其他国家一样,资本必然要超越国界,流向一切有利可图的地方。再者,中国也已经成为其中一个最大的贸易国。正因为如此,在本世纪初,中国确立了“走出去”的经济战略。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也成为必然。尽管国防现代化,主要是军事现代化,并非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主题,但国防现代化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领域开始赶上甚至领先其他大国。

  但与经济“走出去”相比,中国的战略“走出去”似乎是困难重重。除了在联合国构架内的“维和”,以及近年来的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海域之外,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十分微弱。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表现为一个没有军事战略支撑的贸易大国。从前的贸易大国如英国和美国,都有极其庞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其后盾。中国是个例外。那么,中国的贸易大国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就称中国为“搭便车者”(free-rider)。

  不过,问题在于,中国的“搭便车”战略是否是可持续的?从历史的经验看,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仅仅就自由贸易安全的角度来看,战略也必须随着经济力量“走出去”。在最低限度上,任何贸易国家要有能力保护海上航线的安全,免受海盗或者敌国力量的威胁。很多年前,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或者“和平发展”的战略口号,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自己和平发展的决心。但很显然,“和平崛起”只是表达了中国和平的意愿,它并不能保证现实是和平的。要实现和平,中国不仅必须有足够的国防和军事能力来保障自己的国家利益安全,包括在海外的国家利益,而且也必须有能力承担起保障国际社会和平的能力。

  战略“走出去”的障碍

  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防和国际战略能力,中国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在压力,很容易放弃自由贸易转向成为封闭国家。这在历史上是发生过的。例如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切断了和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交往,成为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而封闭也是中国走向最终衰落的根源。

  在战略“走出去”问题上,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其国防现代化经常被其他国家视为是“威胁”。的确,如果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被视为威胁,那么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担忧,他们或者联合起来,或者和其他大国结盟,来应付中国。就是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如果中国没有能力给其他国家一种安全感,尤其是战略上的安全感,那么中国自身不管其军事力量多么强大,也会感觉到不安全。从历史上看,在军事方面,各国在“不安全”感下的互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最终的公开冲突。也正因为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多年来一直奉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在国际社会上保持低调。直到最近几年,中国感觉到了战略“走出去”的重要性,开始以一种自己的方式试探相关国家的反应,但很快就导致了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弹。

  中国的战略无疑需要“走出去”,并且因为方方面面因素的推动,战略“走出去”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其他国家对中国在这方面的举动变得越来越具有敏感性。也就是说,中国战略“走出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在压力。怎么办?如同经济领域,战略上的“和平崛起”与和平“走出去”不仅是有可能的,做得好也是可以成功的。但中国必须直面一系列挑战,而非回避它们。

    1. 创新模式 以硬实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2. 文化强国与入世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及趋向
    3. 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及战略决策
    4. 毛泽东对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和实践
    5. 关于对外战略创新思维的若干问题
    6. 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及发展规律
    7. 21世纪中国国际战略“路线图”
    8. 宫力: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
    9. 毛泽东与1969年对美战略调整述论
    10. 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