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为林兆华80年代导演的部分话剧戏单。
11月30日—12月19日,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举办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林兆华从事戏剧导演艺术50多年,导演70余部戏,见证并参与了上世纪60年代北京人艺从焦菊隐到于是之等艺术大家的创作;开启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小剧场的先河;并在90年代初探索到“当代戏剧”的观念;最近20年来,既坚持“一戏一格”,又始终未曾偏离对戏剧中国学派的探索。
对林兆华来说,戏剧创作目的是什么?他是否有独特的中国式的导演手法来实现创作目的?他的戏剧导演艺术和话剧的中国学派有何关系?本报编辑就此问题访谈“大导”林兆华。
导演目的
实现“第二主题”
徐馨:这次戏剧展,你挑选了两部《哈姆雷特》。一部由德国当代以排莎士比亚戏剧闻名的鲁克·帕瑟瓦尔导演,一部是你在1990年导演的《哈姆雷特1990》。这两部戏都对莎士比亚原作做了很大改动。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作为戏剧导演,你如何看待戏剧和剧本文学的关系?
林兆华:把剧本文学传达出来,那不是真正的戏剧。而传达剧本文学,是我们当前戏剧的主要倾向。解释戏剧文学和舞台上表达你导演的阐释,不一样。戏剧文学是“本”, 我在这“本”的基础上建造我的东西,这是导演艺术。选择鲁克这部戏,不客气地说,是对我自己的批判:鲁克顽强地表现他对戏剧的认识,有独特的剧场艺术表达方式,而且引领甚至强迫演员和观众接受他的戏剧艺术。
坦率地说,我对莎士比亚没什么研究,我对他的剧本只作删减。但是莎士比亚戏剧是我建造自己的戏剧的基石,它给我心灵的自由——我要说什么,在舞台上可以说了。比如我排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心里就有一个要表达的(思想):寇流兰是真正的英雄,但英雄不是被敌人杀死的,是自己人杀死的。
徐馨:也就是说,无论是谁的剧本,排戏是为了表达你曾说过的导演的“第二主题”。具体到《哈姆雷特1990》,演员的“换位”和“第二主题”有什么关系?
林兆华:哈姆雷特是什么,王子复仇啊。我没表现这个。工作室诞生的这第一部作品表现的是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和偶然性: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会遇到哈姆雷特这样的处境。整部戏充满了换位,以此表现人在不同环境下角色的改变:哈姆雷特变成国王,国王变成哈姆雷特,掘墓人变成波格涅斯,王后变成奥菲丽亚,奥拉修从哈姆雷特的朋友变成要杀他的人……历史的偶然性是经常的,必然是偶然性的;变化是永恒的,平衡是暂时的。生活如此,人也如此,世界的变革也是如此。
而这根本不是莎士比亚的。我只是借助莎士比亚的语言,来完成我(导演)要说的话——这是当代戏剧的观念。从这一角度说,一些作品虽然手法、形式新颖,但是从戏剧观念上说,是传统的——因为它们还是在表达剧本的含义,只是导演的表达方式融入了新手段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