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探索话剧的中国学派
发布时间: 2010-12-14    作者:徐 馨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以上为林兆华80年代导演的部分话剧戏单。

  11月30日—12月19日,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举办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林兆华从事戏剧导演艺术50多年,导演70余部戏,见证并参与了上世纪60年代北京人艺从焦菊隐到于是之等艺术大家的创作;开启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小剧场的先河;并在90年代初探索到“当代戏剧”的观念;最近20年来,既坚持“一戏一格”,又始终未曾偏离对戏剧中国学派的探索。

  对林兆华来说,戏剧创作目的是什么?他是否有独特的中国式的导演手法来实现创作目的?他的戏剧导演艺术和话剧的中国学派有何关系?本报编辑就此问题访谈“大导”林兆华。

  导演目的

  实现“第二主题”

  徐馨:这次戏剧展,你挑选了两部《哈姆雷特》。一部由德国当代以排莎士比亚戏剧闻名的鲁克·帕瑟瓦尔导演,一部是你在1990年导演的《哈姆雷特1990》。这两部戏都对莎士比亚原作做了很大改动。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作为戏剧导演,你如何看待戏剧和剧本文学的关系?

  林兆华:把剧本文学传达出来,那不是真正的戏剧。而传达剧本文学,是我们当前戏剧的主要倾向。解释戏剧文学和舞台上表达你导演的阐释,不一样。戏剧文学是“本”, 我在这“本”的基础上建造我的东西,这是导演艺术。选择鲁克这部戏,不客气地说,是对我自己的批判:鲁克顽强地表现他对戏剧的认识,有独特的剧场艺术表达方式,而且引领甚至强迫演员和观众接受他的戏剧艺术。

  坦率地说,我对莎士比亚没什么研究,我对他的剧本只作删减。但是莎士比亚戏剧是我建造自己的戏剧的基石,它给我心灵的自由——我要说什么,在舞台上可以说了。比如我排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心里就有一个要表达的(思想):寇流兰是真正的英雄,但英雄不是被敌人杀死的,是自己人杀死的。

  徐馨:也就是说,无论是谁的剧本,排戏是为了表达你曾说过的导演的“第二主题”。具体到《哈姆雷特1990》,演员的“换位”和“第二主题”有什么关系?

  林兆华:哈姆雷特是什么,王子复仇啊。我没表现这个。工作室诞生的这第一部作品表现的是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和偶然性: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会遇到哈姆雷特这样的处境。整部戏充满了换位,以此表现人在不同环境下角色的改变:哈姆雷特变成国王,国王变成哈姆雷特,掘墓人变成波格涅斯,王后变成奥菲丽亚,奥拉修从哈姆雷特的朋友变成要杀他的人……历史的偶然性是经常的,必然是偶然性的;变化是永恒的,平衡是暂时的。生活如此,人也如此,世界的变革也是如此。

  而这根本不是莎士比亚的。我只是借助莎士比亚的语言,来完成我(导演)要说的话——这是当代戏剧的观念。从这一角度说,一些作品虽然手法、形式新颖,但是从戏剧观念上说,是传统的——因为它们还是在表达剧本的含义,只是导演的表达方式融入了新手段而已。

    1. 曹禺的独特价值
    2. 新中国文化发展与国家的战略转变
    3. 马艳: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世界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