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熔铸民族传统 彰显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 2010-02-10    作者:郑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2-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畅谈传统节日

  2月4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按北京传统习俗,“立春”要吃春饼、春卷,名曰“咬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特殊日子里,记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见到了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他堆满了书的办公室里,王文章副部长跟记者畅谈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保护意义,而由他主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书,也将于近期出版。
  丰富节日内涵 延续文化记忆
  记者:和个人的记忆一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特定日子的周而复始,就产生了节日。节日加深了我们对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是超越个人回忆的“文化记忆”,您觉得这种文化记忆之于一个民族,有哪些意义?
  王文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跟文化记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记忆的中断,就是民族意识的中断。中华民族有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文化当然可以通过典籍传承,但典籍只是一种辅助,更需要一种“活”的传承,像民间会通过习俗来延续文化。
  近代以来,我们以西方为师,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今天,我们也仍需更好地学习西方。问题是,在当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化采取了片面过激的否定。文化当然需要自省,但这种自省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文化记忆的认识、把握并不完全科学。“文革”期间,曾排斥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把很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现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把断裂的链条重新接起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感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也应是发挥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情感世界,激发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延续发展。因此,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推动传统节日在与新的发展着的时代的整合中呈现旺盛的生命活力,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记者: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政策上对传统节日保护的支持,您觉得在保护传统节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文章:把传统的民族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对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来说意义非凡。社会和民众有了一个生活的节点,人们通过历史的记忆和现实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形式呈现,对自身的文化及社会和国家加强认同。这对于全民正确认识传统节日宝贵的文化价值、积极参与节日活动、努力保护节日文化传统、注重节日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都具有深远影响。
  当然,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和民族多样性,传统节日遗产十分丰富,把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必须同时具备悠久的历史性、现存的活态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仪式的原生性等几个标准。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适应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性要求。
  今天要延续民族的文化记忆,应该把节日过得丰富多彩,要让民众喜欢过。我觉得首先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充分了解它。经过了上千年乃至几千年的积淀,节日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贴春联和门神,就不仅仅是种简单的仪式,而是寄托了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传统节日有了文化内涵,还要有标志性符号。如今把文化内涵化为标志性符号也很重要,比如圣诞节中的圣诞树就深入人心。
  延续、弘扬乃至发展传统节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努力将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实用品。如浙江嘉兴市的人们普遍热情参与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等端午活动,真正把具有丰富而独特文化内涵的端午节当成自己充实的节日。与此相呼应的是,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粽子产地,年产粽子2.5亿个,占全国年产量的一半以上。通过努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像年画、剪纸等,就会从文化影响力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吸引人们欢欢乐乐过节。
  记者:但有学者指出,传统节日放假,有助于民众更加珍视传统节日的价值。另外,它也很容易流于形式,变节日为普通的公共假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文章: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现代社会人们很忙碌,节奏越来越快,在过节时也停不下来。所以只有通过增加节日产品,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才能吸引人们自觉地停下来过节。
  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传统节日都不会原汁原味地保留历史传统的原貌,因为它的原始土壤和环境已经改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传统淡化和节日“变味”的尴尬情况。其实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以历史遗留物和文化象征物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回到过去,我们只需更好地保存文化记忆中的“合理内核”,把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留存下来就可以了。

    1. 守护黑龙江畔的文化之根
    2. 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
    3. 学者为非遗保护与民俗研究建言献策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护
    5.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下去
    6. “文化遗产热”的冷思考
    7. 永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有可为
    8. 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召开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
    10. 增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