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现代化进程中的阅读传统
发布时间: 2010-05-05    作者:洪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5-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经常被用来说明读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阅读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特别是近代以来,阅读在积累文化、传承文明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应以怎样的形式发扬读书传统,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各种新的挑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再次在提案中提出,将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确定为“全国读书节”,希望借助孔子这一家喻户晓、享誉全球的中国文化代表人物的形象,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唤醒国民读书的热情,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
  围的传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重视读书的呼声越来越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水平,而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阅读可以开阔公民的眼界,启发公民的智慧,培养公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阅读传承人类文明
  1976年,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还强调:“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
  从亨廷顿的理解中可以看出,阅读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全民阅读,想方设法营造阅读氛围,许多发达国家都不遗余力。2008年1月,英国启动全面阅读年,呼吁每一位雇主、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图书馆和每一个地方当局都应该参与到全民阅读的活动当中。其中,读书是阅读年的核心内容。在美国,每位总统上任后都大力倡导阅读。2009年,奥巴马在休假期间,携带了《莎士比亚悲剧》等五本书,加起来有2300多页,准备在假期读书充电。
  同时,阅读还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够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知识前提。比如,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就是对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再生。美学家朱光潜说:“自从1453年伊斯兰教徒攻陷君士但丁,消灭了东罗马帝国后,那里的大批希腊学者携带了书籍,流亡到意大利去避难,因而促进了意大利原已进行的希腊古典的研究。”由此可见阅读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
  20世纪末期,随着信息革命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一跃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标杆。面对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现状,终身读书、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2008年,德国政府决定向终身学习者提供奖金鼓励读书。对此,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长安妮特·沙范表示,希望到2015年德国继续学习者的比例能从目前的43%提高到50%。
  我国拥有悠久阅读传统
  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在传统中国是深入人心的。《史记》记载,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自己喜欢读书,也经常鼓励他人去阅读。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最终走上复兴之路。国强民智,离不开读书。梁启超认为:“国恶乎强?民智斯国强矣;民恶乎智?尽天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孙中山认为:“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正是胸怀读书可以强国、革命不忘读书的精神,使一代代革命先驱拓宽了世界视野,坚定了革命信念。
    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个30年与三次历史创造
    2. 现代性语境中的我国政治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
    3. 加快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