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
发布时间: 2010-10-12    作者:周红    来源:国史网 2010-10-12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随即调整对华政策,在政治、经济各领域全力支持中国,并于1954年前往中国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得到中国方面的热情接待。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再次出访中国,却是一次秘密之行。赫鲁晓夫在北京停留仅三天,秘密而来,公开而去,其访问中国的目的何在?本文记述了这两国最高领导人1958年北京会晤的前因后果。

  事出有因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议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由中苏双方共同建立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及一座远程收信中心,以便于苏联军队能与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苏潜艇保持通讯。该项目所需投资约1.1亿卢布,苏方出资 7000万,中方出资4000万,建成后双方共同所有、共同使用。对于此项建议,毛泽东的答复是:同意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但费用全部由中方出,建成后所有权归中国[1]。然而,苏联执意要共同投资。6月,毛泽东在国防部送来的一份谈话记录上批示说:“钱一定由中国出,不能由苏方出。使用共同。”“如苏方以高压加人,则不要回答,拖一时期再说。”毛泽东还说:“这是中国的意见,不是我个人的意见。”[2]后来,中苏双方就长波电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未达成任何结果。而在长波电台问题的交涉还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下,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会见毛泽东,就中国所需的海军援助问题,提出建立苏中联合舰队的设想。尤金说,苏联的海岸线不能使核潜艇舰队充分发挥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条件很好,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希望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彭德怀去莫斯科商量。在发展海军方面,毛泽东一直希望获得苏联的帮助,但是却不同意搞这种“合作社”。于是毛泽东问尤金:是否只搞合作社,苏联才干,否则就不提供帮助?在此事上,毛泽东认为,应首先明确方针,是中国自己办,苏联提供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苏联就不给帮助。毛泽东指出,这是政治问题,你们要把俄国民族主义扩大到中国海岸,是要控制我们,于是,拒绝了组建联合舰队这一损害中国独立主权的要求,并要尤金大使把他的话如实向赫鲁晓夫转告。7月22日,毛泽东再次就联合舰队一事与尤金争论,并把“联合舰队”一事同国家主权联系起来。毛泽东还对尤金说:你讲不清楚,叫赫鲁晓夫来,“叫他跟我直接说,究竟要搞什么?”至此,尤金已感到事态严重,便立即向莫斯科电报了中国方面的情况。而赫鲁晓夫收到尤金的报告后,急忙秘密前来中国,同毛泽东会谈。

  四次会谈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乘坐图-104座机抵降北京,陪同赫鲁晓夫来华的还有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等。毛泽东、刘少奇、周思来和邓小平等乘车到南苑机场迎接。在候机室等待时,整个欢迎气氛并不热烈,反而有些严肃。赫鲁晓夫乘坐的客机在南苑机场徐徐降落,机场既没有铺红地毯,也没有仪仗队,赫鲁晓夫走下舷梯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只是握手致意,没有拥抱,随后两人直奔中南海。

  从7月31日至8月3日的短短三天里,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举行了四次会谈。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中央中共书记处书记王稼祥。苏联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苏联代理外交部长库兹涅佐夫、苏共中央委员波诺马烈夫。7月31日下午5时至9时,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从机场直奔怀仁堂,立即开始会谈,可见毛泽东对中国主权问题是多么重视。会谈从对联合舰队问题的争论开始,气氛十分紧张。毛泽东请赫鲁晓夫解释什么是联合舰队?赫鲁晓夫滔滔不绝地就海军建设问题及为何提出潜艇舰队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解释,否认苏联曾使用过“联合舰队”或“共同舰队”的说法,并且将责任全部推到大使尤金的身上,说尤金转达有误,整个事情是“误会”,他本人以及苏共讨论这个问题时,“从来就没有过像中国同志所想的那样要共同指挥中国的舰队,从来就没有过两国共有的想法和影子”。毛泽东则申明了中国的立场,严词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驳回了苏方以联合舰队的形式侵犯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

    1.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出台及中国的反应
    2. “朱可夫事件”的涟漪
    3. 苏联翻译回忆中苏高层破裂
    4.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时论的警惕与战略对峙
    5. 毛泽东在“多事之秋”的沉着应对与理论思考
    6. 毛泽东笔墨把赫鲁晓夫轰下台
    7. 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8. 推动中苏进入“蜜月期”——1954年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几次接触会面
    9. 毛泽东第二次访苏 与赫鲁晓夫谈了什么?
    10. 研制核潜艇的“特别公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