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输出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因此,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即文化输出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从1934年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到我们现在提出文化输出,已经整整过去七十年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不仅是对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而且也适合文化建设。这就是说,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要坚持“拿来主义”与“文化输出”相结合。
目前,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和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在数量质量上都难成比例。为了扭转这种逆差,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输出上要积极有为,而不是消极等待。然而,近些年来,在文化输出上存在一种唯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如有人认为“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基础,那么,我们在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就难以扭转。”而“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形,最关键的是要增强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若想在文化交流中享有真正的平等,就必须首先铸一把‘利剑’。”这种唯经济决定论是不正确的。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非但不促进艺术的繁荣,反而阻滞和妨碍艺术的发展;一种情况是经济落后、物质生产水平低下的国家的特定历史时期内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这种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在文化输出上要摒弃这种唯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同时,我们在文化输出上也不能为输出而输出,而是应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我们“拿来”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必须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输出对人类健康向上发展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文化输出应以我们的原创作品为主,即能够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代表中国人民的形象,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过去,我们在文化产品输出中就输出了不少这样的优秀文化产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也输出过一些迎合西方某些人的狭隘需要的、落后的、丑陋的东西。这种文化输出既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损害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
因此,我们在文化输出中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区分精华与糟粕。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全部历史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是极力贬低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们企图以西方文化改造甚至代替中国文化。后来,有些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在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改正了这种偏向,正确地把握了中国文化,不但正确地区分了两种中国人,而且正确地区分了两种中国文化。当前,人们总结了不少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例如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仍然可以为世界当代文化发展做出新贡献。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输出要积极输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和健康发展,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形象。
当代中国文化输出不仅要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要积极输出中国当代文化,以这种积极的文化输出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无论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在找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确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奠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逐步加入和参与世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并在这种加入和参与世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文化只有在文化输出中才能找到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历史方位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中国当代文化只有走出去,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积极的文化输出可以带动中国当代文化科学发展。
当然,我们不能混淆中国当代文化输出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略。中国当代文化输出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略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略是推行殖民文化,其目的在于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而中国当代文化输出是为了积极推进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和健康发展,要为人类文明发展负责。因此,中国当代文化建设解决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逆差”现象,就必须在努力解决现存冲突的过程中大力创造有价值的文化产品。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人类当代文明的健康向上的发展中做出自己应有的独特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