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亲历主宾国主题馆诞生前前后后 法兰克福书展开幕期间,主宾国主题馆是参展各方极为关注、几乎必去的地方,也是中、德两国重要领导人的必访之地,其设计、承建的效果,直接关乎此次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国家形象。笔者经历了脚本设计的全过程。
参观者走过主题馆内宣纸墙
2009年10月18日,为期6天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在金秋的美茵河畔顺利闭幕。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这一届书展可谓意义深远。中国在这次书展上首次以主宾国的身份参展,并在这个被誉为“出版业奥林匹克”的盛会上,以出版业为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述说了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身为主宾国,法兰克福掀起的“中国潮”让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领略了中国出版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感受到了当代中国出版业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据德国官方统计,本次以中国为主宾国的书展共吸引了29万人次的参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进程。
据报道,本次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是1949年以来中国出版界在国外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一重大活动的成功举行,得益于国内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在此次书展召开前的一年时间里,各项筹备工作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许多致力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内出版人都纷纷探寻全面展示中国出版业的最佳途径,都以能够为法兰克福书展贡献力量而深感荣幸。作为长期从事中国出版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员,我们有幸参与了其中的两项工作:一是与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合作,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承担了本次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主题馆的脚本设计任务;二是与外文出版社合作,编写了全景式介绍中国出版历史和现状的著作:《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
一个是以展览形式向世界友人展现三千年中国出版文化的精髓与神韵,一个是以图文书籍形式让更多的朋友深入品读中华出版文明的博大精深,两者形式不同,但是内容和思想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主题馆诞生前前后后
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主题馆的展览,是主宾国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书展开幕期间,主宾国主题馆是参展各方极为关注、几乎必去的地方,也是中、德两国重要领导人的必访之地,其设计、承建的效果,直接关乎此次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国家形象。笔者经历了脚本设计的全过程,对其中的困难、突破和收获都深有体会。
框架是如何搭起来的
要在2500平米的主题馆中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中国出版业的历史与现状,必须首先确定一个言简意赅的主题,并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上确立展览框架。
我们认为,出版业活动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同的文明孕育了不同的出版业活动;另一方面,不同的出版业活动又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中国出版业,一定程度上,中国出版业形成发展的历史便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形态,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多元一体、影响深远、不断进取的鲜明特征。中国不仅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留下了浩博的经典,而且经过近百年的改革更新,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繁荣的发展前景。用一句中国的古话形容,便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独特性。同时,出版业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活动,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大的作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决定了中国书业的鲜明特征。一言以蔽之:“历史有经典,当代有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本次展览的主题确定为“经典与创新”,并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赞同。在此基础上,新闻出版总署、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展览馆脚本设计专家组多次沟通之后,对主题馆的设计提出了总体原则:
一是要全面展示中国出版业三千年来延绵不断的发展历史,古今兼顾,重点突出,尤其要突出从甲骨文到互联网这一路进步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二是以图书为载体,以技术进步为脉络,反映中国思想史、科技史与文化史的发展,尤其要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人物和事件;
三是要重点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事业和其他各项文化事业的辉煌成就,强调中国当代出版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是要把中国出版放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视角下去展示,既要反映出世界文明对中国出版文化的影响,也要说明中国出版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强调中国出版一直处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之中。
如琢如磨
为了做好主题馆的脚本设计工作,新闻出版总署首先组织了一个得力的专家队伍和顾问班子,这是脚本设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专家队伍中,除了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和我们北大的执笔小组外,还有中国出版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蒲嘉陵、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会长武文祥、中国印刷博物馆副馆长魏志刚,均是国内印刷出版史研究领域的一时之选。顾问班子则有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资深教授袁行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前所长白钢,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张柏春,中德比较文学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作家周国平,中央美术学院宋协伟,等等,均属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他们或参加讨论,或给展览脚本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脚本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参谋和把关作用。
我们作为脚本起草小组的主要成员,先后提供了五个版本。第一稿127页,分成10个单元,三个附录,近8万字。专家们在反馈意见中肯定了脚本体大思精的优点,但也明确提出要大力精简篇幅,突出重点。脚本经历一个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抉择,因为脚本既要完整展示中国几千年以来印刷、造纸术的发明与演变,又要体现现代出版的科技创新和繁荣进步。
为了形成一个完善的脚本,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和中图总公司一共组织了五次专家论证会,对脚本进行讨论。会议基本上都是利用周日休息时间,每次开会都要用时七八个钟头。每次会议虽然漫长,但专家们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牺牲假日休息时间,每会必到,并从各个方面为脚本积极献言献策,讨论异常热烈,每次讨论都会促成新的观点,最终促使我们打磨出理想的脚本定稿。在认真听取和接受专家的意见后,我们最终将脚本由最初的一百多页压缩到11页,这个压缩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压缩,更是内容的提炼和精华的浓缩。这真是一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难忘历程。
定稿诞生
脚本设计的重点在于确定总体脉络。起初,我们提出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为标志,把中国出版史分为三个阶段:竹帛并行时期、纸写本时期、印本书时期。在竹帛之前突出汉字,在印本之后加上现代数字出版,一共是五大专题,五个关键词。
后经几次讨论,专家组认为,用一条主线、四个阶段在主题馆内进行展示更为简明。因此,最终我们确立了主题脉络:以时间为序,分四个时期来展示中国出版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全景与丰富内涵。以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及电子技术应用于出版为三大标志,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的文字载体、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当代出版,以此为基础,我们也将整个展览划分为四个主要单元,并附带介绍能够集中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第一阶段是“早期的文字载体”,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高潮期,从公元前21世纪至前2世纪造纸术发明为止。脚本表现了汉字从刻画文字、陶文、甲骨文、金文、篆文,演进至隶书的过程,也展现了竹木、甲骨、金石、丝帛等文字载体,以文字的产生与文字载体的演化为展览脉络,体现中国出版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展现的是从公元前2世纪发明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历史,是为中国古代的纸写本时期。脚本包括了:造纸术发明的代表人物、事件和实物,造纸术外传的过程,纸写本形制“卷轴制”等。中国的出版事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初步繁荣。
第三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展现的是从公元7世纪至19世纪近代机械印刷术传入前的中国出版史。脚本主要表现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套版印刷术三大印刷技术的产生、发展与传播。这部分是展览的重点之一。
第四阶段是“当代出版”,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统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包括逐步完善的出版产业体系、更加繁荣的中国出版业、不断提高的科技水平和更加开放的中国出版业四部分);一是走进数字出版时代(包括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和电子书出版三大部分)。其中数字出版代表了中国出版面向未来的趋势。
以此脚本为基础,设计公司经过精心设计,最终设计出了“充满浓郁东方韵味,又极具现代气息”的中国主题馆,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当天便赢得了国外观众的一片喝彩,并在随后的几天里,赢得了众多外国观众的好评。新华网的记者报道说:“作为本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宾国,中国的主题馆设计融古汇今,通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纸张、活字、书本、墨滴等基本图书元素,利用现代视觉艺术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中国整体文化意境的空间,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全新的中国出版史
与主题馆脚本一样,《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一书也是一次传播中国出版文化的成功尝试。
中国的出版史,从甲骨文到电子出版物,跨越三千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奇特的文化现象。然而,中国的出版史却并非众所周知,中国人知之不多,外国人所知更少。笔者之一的肖东发先生在从事出版历史文化研究的数十年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将中国出版文化的精髓,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加以展现,让国内的广大读者甚至是世界朋友都能认识、了解中国出版文化,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尽一些力,做一些贡献。适逢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这样的良好契机,外文出版社决定精心打造一部全新的中国出版史,向国人和世人通俗地介绍中国出版历史和现状。这与肖先生多年的夙愿不谋而合,便欣然投入其中。
法兰克福书展前夕,几易其稿的《从甲骨文到E-publica鄄t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中、英、德三种版本终于付梓完成,并成为了本次书展的重点推荐图书。舍“编年”取“纪传”
该书的编写宗旨是面向普通读者,尤其是外国朋友,因此脉络的编排有几项必须把握的原则,即清晰、宏观、简约。“木有根本方能枝繁叶茂,水有源头才能奔流不息”,理清中国出版的发展脉络和流变,就是探寻出版活动的本质存在。经过编写组诸位成员的多次讨论,我们最终决定从“出版介质或方式”这个易于理解的角度去梳理中国当代出版,突出汉字、造纸、印刷以及王选教授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这四大重点,划分时段,以点带面,力争做到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这部书的体例是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全书分八章进行介绍与解析:甲骨竹帛时代,纸写本时代,手工印刷时代——印刷技术,手工印刷时代——刻书系统,机械印刷时代,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出版形态的发展,飞速进展的“大出版”时代,走向世界的中国出版业。从古代走到现代,从原始走向文明,从简单走向丰富,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文字传播、印刷传播走向电子传播、网络传播。该书以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及电子技术应用于出版为标志,以图书形制变化为线索,以中国出版史进程中的经典作品、重点出版机构和重要人物为中心,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出版史中的重大命题,力求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来反映中国出版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全景和丰富内涵。
分专题、分主次地安排图书脉络体例,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抛弃了一般历史(包括出版史)的惯常做法,不按“编年体”的方式再现历史,而是按照“纪传体”的方式,即从出版介质或出版形式的考察出发,对各个时期的出版特色作出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串起整个历史脉络,再现中国出版的历史发展。这种方式可以避开对中国历史朝代的纠缠,而将关注点放在一般国外读者更易于理解的出版介质和出版方式上,让读者既能对中国出版有纵向的整体性认识,同时又能对他们感兴趣的专题有具体的阅读了解。
不仅谈“史”
这本书的一个重点思想在于不仅谈“史”,更要在整体再现中国三千年出版历程的基础上,突出描述中国当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当代出版与世界交流及对世界出版业的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出版在这60年中的成就以及与国际先进出版潮流的同步发展。尤其在全书的最后三章:“第六章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出版形态的发展”、“第七章飞速进展的‘大出版’时代”、“第八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出版业”中,展现了大量目前中国数字出版、出版体制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是一部完整、全面的“出版史”的有力补充。
行文风格上我们也力求有所突破,希望能够摆脱“大事记”式的呆板写作风格,文字叙述尽量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图片的选择和附录的编排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要点。全书使用了320多张图片,都是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挑选的每一部分最有代表性的图片,例如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善本的书影等。有些资料即便是国内读者也很难完全见到,国外读者可能更为鲜见。
我们一直注重对中国古代珍贵典籍善本的展示,因此在全书的最后单独设立三个附录,专门介绍了“中国古代图书的装帧形式”、“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图书”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图书”,让读者能对中国出版文化有了整体了解之后,亦能领略到中国出版风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
图片和附录的用心选择和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这本书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中国最美的书”
翻译和设计也直接关系到这本书的质量和发行。外文出版社在翻译人才的储备上较有优势,一是英译本,出版社组织了阎威、金绍卿、李磊、刘奎娟四位组成团队,最后由SueDuncan、郁苓担纲审定。二是德文翻译,由任树银、龚荷花、栾旭文、黄睿完成。为了能使这本书同时也贴近外国读者,出版社特别邀请华裔德国设计师刘洋女士进行整体的书装设计与创意。刘女士12岁就被德国柏林艺术学院以特殊艺术天赋录取,如今已是在德国乃至欧洲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平面设计师,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的logo就是由她领导的团队设计的。刘女士的整体设计使这本书既充满古朴的沧桑感,又具有靓丽的现代感,既饱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富有强烈的国际化特征。
此书除了出版平装外,还有豪华精装和浓缩简装本。法兰克福书展上,平装本作为重要图书资料在中国主题馆和出版展区免费向读者和观众发放。豪华精装版本和浓缩简装本则作为主宾国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在一定程度上,此书也成为书展上向国际友人传播中国出版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1月底,《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一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并将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2010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评委们认为:综合内容、形式、设计、装帧、材料、印刷等诸方面来看,此书都完全符合“最美的书”的标准,并且无疑是其中的精品。特别是对它设计风格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完美结合赞不绝口,评语说: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出土及文献资料,充分表达了中国三千年文字的历史演变。版面形式运用了西方主流编辑的方式,呈现网络设计风格,使读者能够深入内容资讯的情境之中。印刷非常精美,装帧风格国际化,用现代印刷手段表现中国传统字模的视觉效果。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虽然早已落下帷幕,但仍值得我们久久回味。短短几天,书展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300家展商,参展出版物多达40万种。中国出版也收获颇丰,实现对外输出版权2417项。我们通过参与这两项活动,也算为这一次中国出版的亮相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无论是主题馆的脚本设计,还是《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一书的编写,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还留有许多的遗憾。但是我们,相信透过这次书展的契机,通过中国出版人齐心协力的合作,中国出版,已经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中国出版文化,已经向世人揭开面纱,现出自己的非凡风采。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