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冷战后中美双边和地区战略与安全关系
发布时间: 2010-02-06    作者:楚树龙    来源:国史网 2010-0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两个大国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它存在三个层面:全球层面,亚太地区层面及双边关系层面。中美两国的利害关系更多的是表现在亚太地区和双边两个较为具体和实质的层面。除了经贸领域外,两国关系更多和主要表现在战略和安全领域。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与安全关系

  (一)中美对地区战略和安全形势的看法。

  美国强调亚太地区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的方面,认为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地区安全的三大危险,并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对地区安全的挑战。中国认为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威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是冷战思维的继续存在及在其指导下加强军事实力、军事同盟的消极趋向,以及对别国内政的干涉。

  自90年代初起,中国对冷战后亚太地区形势就一直持较为积极的看法,认为占世界人口将近60%的亚洲保持相对稳定和繁荣,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冷战后在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这一地区原有的热点冲突相继降温或已得到解决,致力于睦邻友好、加强对话与协调正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与此同时,地区经济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东亚发展模式”也成为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这一地区各国对内善于抓住机遇,制定和坚持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对外致力维护地区稳定和开展互利合作。亚太地区没有迫在眉睫的危机问题。国家间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日趋活跃,积极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内外环境,走经济兴邦之路成为亚太国家的基本目标,也是相互进行合作的可靠基础。(注:丁忠宝、王星桥:《钱其琛在东盟论坛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8月2日第6版。)

  中国认为亚太地区和安全的主要威胁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冷战思维下的强化军事同盟的倾向。在积极评价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趋势的同时,中国也看到,东亚经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本地区政治形势中也有一些不稳定因素。亚太地区还有一些历史遗留的领土、边界等问题尚待解决,现实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不稳定因素。对这些问题也需要予以妥善处理,使之不影响有关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地区形势的稳定。中国政府希望并相信,在东亚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本地区将保持一个较长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注:《钱其琛在东盟论坛会议演讲》,《人民日报》1994年7月26日第6版。)

  尽管美国同中国一样认为冷战后亚太地区形势向缓和与稳定、经济增长方向发展,但美国官方强调更多的是亚太地区的“问题”、“挑战”,地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美国对地区形势看法乐观的一面更多是认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美国及西方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的胜利。同时,美国总是念念不忘提醒亚洲国家关于它们之间的不同,它们之间历史形成的积怨与“不信任”以及地区的不确定性。冷战结束后至今,美国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总是突出强调亚洲面临的“挑战”、“威胁”和“问题”,认为中国的崛起对亚洲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不确定性,甚至构成问题或威胁。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实际是为美国保持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及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供依据。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根本利益有客观上相近或相似之处,两国都希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当然,双方所主张的“和平与稳定”及其具体内容有不同。美国主张的地区和平与稳定是在保持美国既得利益基础之上、有利于美国继续在亚太地区保持由它主导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主张的则是地区内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经济发展、睦邻友好的和平与稳定。此外,两国地区战略目标不尽相同:美国要在亚太地区实现安全、经贸、民主人权三大战略目标;中国则是希望营造一个有利于本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地区各国和平发展的地区环境。两国地区战略内容及实施的方法也不同:美国把其“前沿军事部署”、双边军事同盟等作为其地区战略的基石,试图通过加强军事力量、强化军事同盟等冷战思维手段实现其亚太战略目标;中国则把改善和发展同地区所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作为其地区战略内容,强调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通过建立信任措施及地区安全合作实现其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冷战思维”下的美日安全问题。

  冷战后,中美在亚太地区战略和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维护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的战略选择是继续沿用冷战方式,通过保持和加强亚太驻军、强化双边军事同盟来“维护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则支持、参与地区对话合作,主张摈弃冷战思维及模式,通过地区各国间对话合作,以政治、经济手段而不是以单边和双边军事手段的“新安全观”实现地区安全。中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思维和模式不同,两国对美加强亚太地区军事力量、强化双边军事同盟及地区多边安全对话合作的态度和立场因而不同。

  在冷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美日冷战时期旧的安全安排,是美国近年来亚太战略部署的重要步骤,也是美国自认为“成功的一步”。《美日联合宣言》和《防卫合作指针》是冷战后危害中国安全长远利益和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动向和严重步骤,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

  美方一直不便直言的观点之一是,美日军事同盟可以抑制日本的军事发展及成为军事大国。其实即使没有美日军事同盟,在冷战后变化的世界中,通过其他方式也可阻止日本走军事大国的道路。由于和美国的同盟关系,日本不得不在很多情况下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立场,跟随美国干涉别国内政,造成与其他国家关系的问题。如果没有美日同盟,日本即使有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倾向,也不具备干涉的能力。

    1.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防核扩散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