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冷战后中美双边和地区战略与安全关系
发布时间: 2010-02-06    作者:楚树龙    来源:国史网 2010-0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调整。

  冷战后,中美关系面临美国应当解决是否不但在口头上、而且真正在实际上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解决能不能接受中国崛起的根本态度问题。20年前,迫于当时国际战略形势和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两部分之间选择了大陆,选择了“一个中国”政策,放弃了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20年后,美朝野一些人借故世界战略形势及中国大陆和台湾两部分的变化,试图调整战略选择,即:又要大陆,又要台湾;口头上“坚持一个中国”,实际上很多政策行为却是鼓励和帮助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美国1992年向台湾出售F—16战机、1994 年“对台政策调整”、 1995 年允许李登辉访美及1996年春向台海地区派遣军舰都是在这种战略调整背景下发生的。如果美国不放弃这一战略企图并在这一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那么中美关系不但不会改善和发展,而且必然在国家根本利益上出现对抗。

  冷战后,在布什和克林顿两届政府期间,美国对台政策相继发生了一些较为重大的变化或“调整”,有些甚至是不同于过去十几年中的突破。美国违反中美1982年就美对台军售问题达成的“8·17 公报”关于逐步减少并最终终止对台军售的原则,对台军售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1982年“8·17”公报签订时的水平。“8·17”公报已成为一纸空文。美国不断宣称对台湾的“保证”,鼓吹“保卫台湾”;在台湾加入、“重返”国际组织这一事关“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问题上态度越来越暖昧,立场越来越松动。对联合国等主权国家间组织,美国的态度仅是“不支持”或“现在不支持”台湾加入,从不明确表示反对台湾加入或“重返”;对世界卫生组织等主要是主权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织的“台湾席位”问题,美国采取了“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实际上鼓励违反原则的态度;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家间国际金融机构,美国国会通过一个又一个决议支持“台湾加入”。此外,对台湾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设法使台湾的声音得到反映”。

  在不断调整美对台政策的同时,出于稳定美中关系等方面的考虑,美官方也不时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等政策主张,对台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中也有某些在过去“一个中国政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积极因素。克林顿1998年6月30日在上海同各界人士座谈时明确表示, “美国的政策不是中国和台湾和平统一的一个障碍”,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是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里的问题是美国政府是否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上切实执行“一个中国政策”,落实中美3个公报的原则。

  在李登辉1999年7月9日发表两岸关系是“国与国”、“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两国论”后,美国政府迅速表态。 克林顿7月2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们的政策很清楚,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我们支持台湾海峡两岸对话。”他表示美国对两岸政策有三根支柱:一个中国、两岸对话、和平解决。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在台湾问题上玩弄两面政策。克林顿声称,美国将非常严肃地看待北京与台北之间的任何和谈被取消的事。国防部长科恩说:“绝对不应该有压倒或向台湾发动进攻的军事企图。”美国两艘航空母舰“小鹰号”和“星座号”于8月初在南中国海相遇时举行了军事演习。 参议员赫尔姆斯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支持李登辉的“两国论”。众议员吉尔曼称李登辉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美国会众议院7月21 日通过修正案,“敦促美国在台湾面临中国大陆武力威胁时给予援助”。

  (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及统一的根本国家利益的原则问题,在这样一个根本原则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妥协的余地,必须同一切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和破坏中国统一大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国违反“一个中国”、“三个公报”基本原则,反对美国支持、鼓励、纵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行为,反对美台间发展官方关系或提升美台“实质关系”,反对李登辉等台高级官员访美和美官员访台。中国坚决反对美国违反“8·17公报”,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 破坏台湾海峡地区的稳定,支持和鼓励“台独”的行为。

  (三)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之所以历来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核心,因为它不但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会捍卫的原则问题,而且决定中美关系的性质和历史。台湾问题之所以出现和长期严重地、顽固地存在于中美关系的历史中,中美两国之所以在台湾问题上展开方方面面的斗争,盖归因于美国对华战略,包括决定美对华战略的美亚洲战略和美全球战略。对此,从中美关系和美对台政策、对华战略冷战前后50多年的历史中就不难看出。

  五六十年代美国之所以采取承认台湾、不承认新中国的对台、对华政策,是因为美国那时奉行“遏制中国”的对华战略,而这一战略又是为美国“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的全球战略和亚洲战略服务的。美对台政策是美对华战略的一部分,而对华战略又是美亚洲战略和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七八十年代的多数岁月里,美国逐步采取承认中国、同中国建交、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逐步确立和奉行“联华抗苏”的对华战略,而这一战略又服务于“遏制苏联”威胁和扩张的美全球和亚洲战略。

  冷战后台湾问题之所以重新在中美关系中严重地表现出来,其严重性超过七八十年代,也完全是因为冷战后美对华战略发生了变化,即由“联华抗苏”转向冷战初期的“以压促变”及以后的“接触、防范”的双重战略。而美对华战略的改变又源于美全球战略和亚洲战略的改变。美不再需要在全世界和亚洲对付和遏制苏联,取而代之的是要在全球和亚太地区防止新的超级大国的崛起挑战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以及在全世界扩展“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

  因此,现在和今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走向取决于美对华战略的走向。如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不采取遏制、防范为主的消极战略,美对台政策、美台关系的发展就会受一定程度的限制,美国就不会把台湾完全作为遏制、防范中国的“牌”来打;如果美国对华战略逐步走向遏制、防范中国为主的战略,那么,美国就必然将台湾作为遏制和防范中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的对华战略是个“接触、防范”的两面战略,是个处在过渡阶段的战略。美国尚不能确定中国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还是美国未来要对付的“战略对手”,因此,对中国要既接触,又防范。这一对华双重战略下的美对台政策也就成为既要利用台湾防范中国大陆、又要使其不破坏美中整体关系。这是冷战后美在台湾问题上出现反复、摇摆政策倾向的根本原因。由于美中关系的性质在短期内难以根本确定下来(尽管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已基本确定),美国对台两面政策的摇摆状态仍会持续下去,台湾问题仍然会不断对整个中美关系造成冲击甚至引起危机。

    1.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防核扩散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