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正确理解和奉行“韬光养晦”战略
发布时间: 2011-02-23    作者:王嵎生    来源:解放日报 2011-0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20年来,邓小平同志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决策,为中国充分利用和营造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稳步提高综合国力,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韬光养晦”不是权宜之计

  冷战刚结束时,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人渴望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盼望能有一个持久的和平环境,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自己。“韬光养晦”战略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心愿,有力引导全国人民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着力提高综合国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入侵,这一战略方针绝不动摇。

  由此可见,“韬光养晦”战略是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充分考虑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作出的正确决断,而非主观臆断或“权宜之计”。

  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人们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更加有所作为。这个想法是很自然的。但是,一些人对“韬光养晦”这个长期战略的认识和解读逐步发生变化,有的显然带有误导性,值得注意和澄清。

  一是认为中国国力现在空前壮大,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要开始“定规矩”,甚至与美国“分庭抗礼”或“共治天下”;二是认为中国的身份已与发达国家“趋同”,关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原则似乎应予重新考虑;三是认为过去主要讲“韬光养晦”,现在应侧重“有所作为”,甚至鼓吹要“大有作为”,树立“引领世界”的“大国心态”。

  这些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本意。世界正处在大变迁的时代,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理解和奉行“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所作为”基于“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统一,不可割裂。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与之紧密相连的“方面军”,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消极理解和执行“韬光养晦”,容易被“边缘化”,为人所用,不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过分强调“有所作为”,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起“领导”作用,陶醉于“富人俱乐部”的成员地位,事事都冲在前面,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对抗,从而影响乃至破坏和平发展的大局。

  说白了,我们的“韬光养晦”就是要“借”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的“光”,就是要“借”经济全球化的“光”,就是要“借”高科技浪潮的“光”。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很可能丧失我们需要的“光”。

  当然,我们的“韬光养晦”战略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和有原则的。邓小平同志在提出这一战略时,还强调“有所作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理所当然要有积极贡献,特别要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时,也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家安全方面,虽不主张军备竞赛,但也要积极准备,防患于未然。

  不仅如此,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有所作为”的分量也要相应增加。例如,在能力范围内增加对贫困国家的援助,有选择地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推动重大国际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主动参与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提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时,还强调“不称霸”。他说,“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他还表示,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既不为外部挑动刺激而锋芒毕露,也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赞扬或捧场而飘飘然。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国内建设,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一定的主动权。这些指示,对今天探讨和澄清某些认识可能是很有益的。

  绝非“卧薪尝胆”现代版

  当前,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不断在中国“韬光养晦”战略问题上做文章,甚至把它与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联系起来歪曲,说这是“卧薪尝胆”的现代版,是“最大的国际战略欺骗”。这显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歪曲事实,进行国际欺骗,却硬把这顶帽子扣在中国头上。

  “韬光养晦”战略与“和平发展道路”一向是十分透明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就必须更加坚持“韬光养晦”战略。这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更没有什么“包藏祸心”。

  世界文化和历史的长期实践证明,一切经典的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环境下,涵义并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三国时期,刘备一度依附于曹操,屈居于人下,采取“韬晦之计”。这与当今中美关系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战略毫无共同之处,根本没有可比性。

  至于说“韬光养晦”是“卧薪尝胆”的现代版,更是无稽之谈。我们讲的“韬光养晦”战略,核心是“复兴中华”与“不争霸”,既没有假想对手,更没有特定的敌人。“韬光养晦”的根本目的是,对内要抓住机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要追求和平、合作与“共同繁荣”,要推动建设公平公正与“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

  当然,中国奉行“韬光养晦”战略从来都不是屈辱的,更不是乞求的。在事关根本利益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积极地“有所作为”,既不做“鸵鸟”,更不做“东郭先生”。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1. 国际环境谈判走进新时代
    2. 巴曙松:中国加息空间受到国际环境制约
    3. 和平国际环境为深化改革护航
    4. 国际环境法院不可或缺
    5.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状况是“树大招风”吗
    6. 顺应国际环境变化 全力推进和平外交
    7. 里约之后是履约
    8.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9. 深刻认识我国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10. 邓小平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