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第八次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减灾事务特别助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玛格丽特女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麦洛克等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保障机制基本上是国家包办,包括救灾、灾后重建等,政府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在许多重大灾害中,社会机制、市场机制所起的作用不大,尤其是在经济补偿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保障机制,存在着内在缺陷,一是政府财政预算与灾害的时空分布不平衡性有内在冲突,在财力正常的情形下,重大灾害必定对财政造成重大打击,进而损害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二是在政府预算日益正常化并要受到各级立法机关及公众的严格监督下,不确定的救灾支出尤其是重大的救灾支出将受到日益刚性的约束与限制;三是对公众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行为带来负面效应,即在依靠政府的信念支撑下,人们便会自动抑制对市场机制的利用与寻求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灾害保障机制必须不断完善。
郑功成指出,完善我国灾害保障机制的方向即是建立多维组合的灾害保障体系,让政府、市场、社会等各司其职,各显其长,共同分担灾害损失补偿责任。政府的定位:提供准确资讯,承担紧急救援的责任,确保救灾物资供应,引导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机制的定位:大力发展商业保险,鼓励家庭与各单位组织参与商业保险,并对有些业务实行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政府公共场所应当带头参与商业保险,不仅是起到示范作用,更在于将不确定的灾害损失转化成固定的保险费支出,这是平衡政府灾害损失补偿责任并确保财政不因灾害受太大冲击的必要条件。社会机制的定位: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尤其是慈善组织与志愿者组织,前者负责募集社会资源,后者负责组织人力服务,同时还应当在各地区普遍性地建立起专业化的灾害救援队伍。
郑功成认为,未来的灾害保障机制将是政府、保险公司与社会组织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灾害保障的责任。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在灾害损失补偿方面至少需要做两个改进:一是减少对灾后重建的直接拨款,新增对公共场所参与商业保险的预算支出。即政府应当从包办救灾与灾后重建中转换角色,成为灾害紧急救援者和公共场所的参保人。二是确立积极支持、引导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功能,切实为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服务,即政府由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主导者转化为支持者与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