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文化经济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发布时间: 2010-07-03    作者:谢名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我们可以将人类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依次划分为实物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经济三个历史阶段。相应地,文化生产力也由实物经济阶段所处的附属、次要的地位,向政治经济阶段的强烈影响、渗透的地位升华,而在当今的文化经济时代,它又向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跃迁。
  社会发展理论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类型学。它通过对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划分,来展现出这一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跳跃性特征。社会形态作为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有机体,并有着自己产生、发展和转变到更高形态的规律性。每个社会形态都按自身特有的规律存在和发展,并在其中反映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表现出人类历史演进的阶段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未来社会经济的性质出现了多种看法,如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年)一书中认为是“后工业经济”,奈斯比特在《大趋势》(1982年)中认为是“信息经济”,英国学者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1986年)中认为是“高技术经济”,联合国的研究机构1990年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世界经合组织1996年提出了未来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社会概念。人类跨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延续和嬗变,不仅完全导致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认识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还成为推动现代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已给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带来新的维度和内容,并引导人类社会朝着全新的方向发展。
  文化经济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形态与经济形态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两个不可逆的过程:一个是在社会的总劳动中,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最终取代体力劳动在社会劳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劳动方式;另一个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的需要结构、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劳动的分配结构这整个结构体系不断向前运动,社会对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需求,社会为生产文化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产业和产值,在这整个结构体系中将取代物质产品的需求和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在社会享用、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衡量中,取代物质产品生产的地位而成为主要的标准。
  知识经济用生产力、劳动方式的特征来描述一个时代,而文化经济则是从另一个更深刻的角度来描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知识是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反映着精神产品的全面创造与需求。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必然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人的主观效用相衡量,约束着同时也推动着人或社会的需求结构与总量不断向前运动,与此同时,也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劳动分配结构、产值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的整个结构体系及其总量不断地向前运动。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21世纪即将崛起的文化经济的社会新形态将代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生产不仅在量上大大增加了,而且在社会经济、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在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衡量上,文化产品都取代了物质产品的决定性地位,这是社会包括需求与产业的整个经济结构体系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后的时代,这就是文化经济的时代。以人为本和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1. 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2. 周文彰:发展文化经济要三轮齐驱
    3. 论我国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
    4. 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是一桩完美的婚姻
    5. 周文彰:文化经济是转变发展的最佳选择 _理论频道_光明网
    6. 周文彰:文化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
    7. 以“文化+”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8. “文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强大动力
    9. 敞开开放发展的“文化大门”
    10. “文化+”与文化产业崛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