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建设学习型政党“三部曲”
发布时间: 2010-01-08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1-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部曲之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有方向的学习型创新组织

  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知识的迅速更新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急速变化,使得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每个组织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加强知识的学习、研讨和共享,实现组织化、社会化学习,因此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在中国,整个社会要成为学习型社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先行一步,首先成为学习型政党。

  学习的方向与定位

  “学习型政党”不是一个新词,但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崭新概念。在学习型政党之前冠以马克思主义,毫无疑义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学习的基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明确自己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引领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前进。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任何企图以各种名义来改变这个方向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打着解放思想、适应经济全球化、学习先进文化等旗号,用“话语平移”的手法把某些非(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等引入中国,并力图在实践上推广。很显然,这种所谓的学习和引进,决不是四中全会所要求的“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而是企图改变我国的意识形态方向和政治制度建构,对此,我们不能不高度警惕。

  在学术界,一些人打着包容多样、对外开放的旗号,把某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引入国内,大加赞赏并奉为圭臬,以此为标准来拷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按照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框架提出一系列所谓的“理论”或“主义”,企图“替代”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虚假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论”等论调,这是需要人们高度注意的。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这种方向性定位,是由其突出的政治性决定的。学习型政党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型组织,突出的政治性是区别于一般学习型组织之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理解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系列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文件还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作为落实首要任务的关键性内容。在提出首要任务之后,又提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要完成好这样一系列政治任务。

  学习的成“型”与超越

  据专家介绍,我们党提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是在借鉴国外现代教育学、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

  罗伯特·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适应信息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概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著名报告,则进一步提出了终身教育必须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上,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学会学习。

  因此,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的要求。这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

  我们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对学习型组织这一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即在吸纳其精华的同时,赋予学习型政党以新的特定要求和组织方式。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之中的“型”?学习型政党,可以理解为新形势下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实现政党目标为愿景,通过在全党开展新的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政党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以党员带动广大群众,实现党员个体、政党组织与整个社会协同发展的政党发展模式。

  可见,学习型政党的“型”,既是一种风气,又是制度、组织、团体意义上的互动系统,还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方向的追求、理想与信念。

  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有正确政治导向、有组织的学习“型”政党的学习,应避免将其局限在“政党的学习教育”层面上,而应放在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结合组织学习理论,深化对其内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学习型政党的“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可以从共同愿景、高度创新性、系统思考性、团体学习、学习管理科学化等五个方面把握学习型政党的“提升和超越”。

  建设学习型政党,所有党员与党拥有同一共同愿景,同时鼓励党员建立从属于共同愿景的个体愿景。中国共产党的共同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当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这个共同愿景符合党的最终目标,可以强化党员的党的意识、理想信念,并为党的目标不懈努力。

  高度的创新性。新时代不断出现新问题,而新的问题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认识,用新的办法来解决。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整个组织以及成员的创新能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四条要求之一就是“富有创新精神”,高度的创新性是学习型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通过系统思考来把握事物本质的变化。系统思考是组织学习和修炼的核心,其方法论就包括系统论、整体论。学习型政党将系统思考模式与唯物辩证法要求结合起来,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执政党提高系统思考能力,就可以避免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犯简单草率的错误,也可以避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的短视行为。

  各级党组织能有效地进行团体学习。团体学习建立在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的需要上。团体学习,会将学习共识化为行动,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党组织从而获得高于个人智力的集体智力。同时,学习型政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有利于上下沟通、互相理解、协调合作、整体互动思考,产生“持续创新”的核心能力。

  学习管理科学化。学习型组织潮流是以组织学习的科学管理为其关键内容的。20世纪下半叶,组织化、社会化学习逐步受到重视,引发了对于学习的科学管理的探索,如《第五项修炼》一书,集西方国家这方面探索成果于一体,提出了一套管理模式。尽管这套模式不是学习型组织唯一有效的模式,却启示我们彻底摆脱形式主义的惯性,摆脱运动方式,重视学习的科学管理。因此,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适合国情和党情的科学的学习管理模式,这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

    1.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2.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在观念和路径上探索
    3. 林学启: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特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