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发布时间: 2010-08-23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23
  字体:(     ) 关闭窗口

  3.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验,也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教科书。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根本的思想保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反映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实践。同时,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质、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使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类社会总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探寻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只有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才能永葆生机和独特魅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在把握时代要求和挑战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阐释。当前,尤其要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围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以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才能使科学理论产生威力。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江泽民同志强调:“理论掌握了群众,就能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一本《大众哲学》影响深远,引领几代人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当年我们党一个“打土豪、分田地”的号召,调动了亿万劳苦大众轰轰烈烈开展土地革命的热情;一个“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鼓舞了百万雄师、亿万群众“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个“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深刻简洁的论断,激发了神州大地的无限生机。这些都充分表明,科学理论只有大众化,才能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是在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解答群众思想困惑,反映群众切身利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我们党明确而系统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精髓、本质和品格的深刻认识,进一步揭示了党的理论建设的内在规律。

    1. 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维度
    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 李洪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5.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8. 刘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9. 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演变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若干理念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