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胡乔木晚年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 2011-10-14    作者:鲁书月    来源: 2011-10-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协助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做出正确评价,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上的保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带来的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中国社会出现了足以威胁我党命运的两种主要思潮: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毛泽东的言论,鼓吹“两个凡是”;一种是将建国以后乃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产生怀疑毛泽东思想并进而怀疑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情绪。针对这两种思潮,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强调必须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在起草第二个历史问题决议时,邓小平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也是当前“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3页。对此胡乔木十分赞成,并就如何做到正确评价、正确阐释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关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为落实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实事求是、做到恰如其分的原则,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胡乔木主张:首先要客观地承认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即承认他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林彪、“四人帮”煽动对他个人崇拜的狂热;承认他以自己的权力和威望,取代党中央的集体领导;承认他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错误看法愈来愈发展,并把过去的阶级斗争,盲目地引用到新时期,不但引用到新时期的社会上,而且引用到新时期党内来。长期进行扩大化的甚至无中生有的阶级斗争,造成社会的动乱和经济发展的动荡;承认他“冲动”、“荒唐”地发动“文化大革命”;承认他有把马克思主义愈来愈简单化的倾向和对马克思主义一些观点的误解;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追求某种空想社会主义目标的错误。《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其次,在严肃指出他的错误的同时,充分肯定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即必须承认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寻求自己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承认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承认他在60、70年代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的外交的新决断,打开了国际斗争的新局面;承认毛泽东是中国20世纪众多领袖中最伟大的一个;承认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创者;承认关于建国以后我们党所犯的错误的责任问题,毛泽东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但绝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总之,要承认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造者,功绩是非常伟大的,是绝对不允许抹杀,也不能够抹杀的。如果那样,就不忠实于历史了”《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胡乔木认为,只有这样分析问题,我们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关于对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阐释。首先,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有其特定的内涵,要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区分开来,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区分开来。

  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区别开来。胡乔木指出:“毛泽东思想,并不是说毛泽东同志在那里思想,他想什么东西,就把他记录下来。不是这样……所谓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学说……它是有逻辑性的。”同上书,第150页。也就是说,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理解为毛泽东的思想,理解为毛泽东的每一句话。

    1. 改革开放事业的精彩一页
    2. 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3. 最需要的是凝聚共识的能力和智慧
    4. 从“政府管理”走向“政府治理”
    5. 我国干部队伍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6. 尹维祖:新历史起点上的战略抉择
    7. “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座谈会”发言摘编(下)
    8.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 蔡永生: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10.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邓小平四大历史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