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0-06-08    作者:郑杭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郑杭生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6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曾留学英国,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研究。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关于费先生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我在2006年发表的《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周年》一文中,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成绩卓著的社会学中国化上。第二,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无人可以替代的历史作用上。第三,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突出表现在振聋发聩地对社会学性质的新思考上。这里所说的“再认识”是指我们对费先生所作的贡献,特别是他后期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认识得还不充分、不到位、不深刻,需要进一步提高。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已经认识得很充分了,而是想表明愿意和大家共勉,一起进行再认识。

  社会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之综合的提倡

   费孝通先生在逝世前几年,正式提出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这是他继“差序格局”论、小城镇理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论等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理论之后,提出的另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理论。

   在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中,费老在肯定“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科学”的大前提下,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由科学性决定的“工具性”,而更在于“社会学的人文性,决定了社会学应该投放一定的精力,研究一些关于‘人’、‘群体’、‘社会’、‘文化’、‘历史’等基本问题,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认识基础。”

   关于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的重大意义,我曾着重指出过两点:首先,它可以看做是费老回应世界社会学反思、重建的潮流,作出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贡献。费老的这种思考,实际上是在提倡、引导我们要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观点来看待和处理过去截然对立的事物。其中,科学主义社会学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对立,就是其中突出的、基本的一种。费老肯定“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科学”,实际上是把这种僵化的对立融化了。保持这两者适当的平衡,使之相互借鉴,对一个国家社会学的繁荣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世界社会学中心从美国向欧洲回归转移的趋势,归根结底是与美国社会学科学和人文失衡、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失衡有关。美国社会学多年来出不了大社会学家,不像欧洲那样大社会学家群星灿烂,基本原因之一是美国社会学界的主流坚持一种比较偏执的认识,即社会学似乎仅仅是“科学”的,从而这样或那样地忽视社会学的人文性。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我看来,我国不少社会学者,也在很大程度上重蹈着美国社会学这种“过分实证”而忽视人文的路径。费老看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提出,我们再不能充耳不闻了。

   其次,费老的观点,在经验科学、实证社会学占主流地位的中国社会学界,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过去费老针对当时的情况强调科学性和实证风格,是有时代的理由的。而现在针对新的情况,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更是有的放矢的。因此,把费老误解为仅仅是科学主义的、实证风格的,是很片面的。费老提出的这一观点正在迫使这些人进行重新思考。随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费老的观点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提出中国气派的新型文化文明观

   费老在《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等文章中说过的著名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虽都觉得这四句话说得简练、说得漂亮、对得工整,但我们不见得都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我看来,这四句话,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有中国气派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切实可行的文化文明观,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处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随着现代性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扩展推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影响扩大,显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说它有中国气派,是指它表达了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文明观念。西方的理念,更强调文明的冲突和斗争,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势不两立,有你无我。说到底是要防止其他文明的兴起发达,维持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文明霸权地位,避免其他文化文明对其霸权地位的挑战。2008年年底去世的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该书主要探讨了由文明冲突引发的世界性的文明认同危机及其影响和应对。此书可以看做较为集中地表述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文明观。

   费老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则贯穿了和谐与对话、双赢和互利。这里,“各美其美”是不同的文化文明,都要各自尊重、珍爱自己文化文明中的优秀、精华之处,既不能自暴自弃,也不能自我膨胀;“美人之美”,是要看到、借鉴其他文化文明的优秀、精华之处,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拒之门外;“美美与共”,是不同文化文明在清楚相互差别的基础上,即“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多赢互利,从而达到文化文明的认同,并最终达到“天下大同”这种世界性的认同。用费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

    1. 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
    2. 作为文本存在的费孝通
    3. 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研究轨迹
    4. 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
    5. 费孝通民族研究:注重从历史角度探讨民族交融
    6. 由费孝通一个感慨而生的感慨
    7. 关于构建中华民族的几点思考
    8. 费孝通与“熟人社会”
    9. 费孝通:践行“钱学森之问”
    10.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