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重要动因之一。
“文革”结束后,社会经济生活深层中存在的问题很快显露出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中长期积累而成的重症。加上“文革”十年的破坏,以及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新冒进,比例失调的情况进一步“发展成为财政不平衡、信贷不平衡、物资不平衡、外汇收支不平衡的局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页。社会经济生活内部潜伏着很大危机,国民经济调整势在必行。
邓小平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1979年3月30日,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看来,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农业、工业、基建、交通、内外贸易、财政金融,在总的前进的过程中都还需要有一段调整的时间,才能由不同程度的不平衡走向比较平衡。”同上书,第161页。此前,陈云和李先念曾联名写信给党中央,提出:“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状况长期没有改变,而且日益严重,与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物力、财力、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提供了条件。经济体制中的所有制结构方面,长期存在的限制集体,打击、取缔个体,城镇集体企业急于向单一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情况,虽然粉碎“四人帮”后有了初步改善,但与经济建设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尤其是堵塞了劳动就业的多种渠道,使多人口的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另外,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也存在管理严重混乱的现象。
现实情况表明,要彻底或者说比较好地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必须同时在宏观方面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在微观方面整顿企业和农村的经营管理。在调整中如果不解决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仍可能再度发生。
邓小平深刻洞察到这个问题。他在3月理论务虚会提出经济调整的同时就明确指出:“这次调整同六十年代初期的调整不同。这次调整是前进中的调整,是为了给实现四个现代化打好稳固的基础。”在国民经济比例调整的同时,“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大规模的很复杂的调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4月5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部署经济调整任务时,将邓小平上述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指导方针和政策,他说:80年代的经济调整,是在总的经济形势向前发展的情形下进行的。“国民经济是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而且要在调整中通过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对现有企业的整顿,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和经济效果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确定的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是调整中的重要环节。在调整中经济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方向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精简行政机构,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要组织各种必要的专业和联合公司,认真搞好专业化协作,积极推广经济合同制。《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8、372~373页。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依照这些原则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环境下起步的。
从长远看,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必须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这在中央集体中已是共识。但在经济调整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调整任务难于落实,中央又必须强调经济工作中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忽略改革。为了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在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是要抓调整,改革要服从于调整,有利于调整,不能妨碍调整。”“在调整中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是完全必要的。”与此同时,邓小平站在全局的角度明确指出:“这次调整是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正确方针、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是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纠正‘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的进一步贯彻。”“改革的步骤需要放慢一点,但不是在方向上有任何改变。”“已经从各方面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继续实行,不能走回头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358、3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