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以“党的执政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经过一天的参观考察和一天半的会议交流就要结束了。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主要围绕本届年会的入选论文和讨论交流作一个学术方面的总结。
在9月27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和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分别致了开幕词和欢迎词,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围绕会议主题开好本届国史学术年会给予了重要指导。会议期间,有10位领导和专家作了大会发言,对我们在学术研讨当中更好地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帮助。9月27日下午,大会分四个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与会代表围绕本人的学术论文、参观考察的收获体会、各位领导的讲话和专家的大会发言,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央文献研究室陈理编审、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副研究员、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童小彪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颖副教授分别汇报了四个组的分组讨论和交流情况。
与会同志在讨论中认为,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经验,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部署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本届国史学术年会以“党的执政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与会学者紧紧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圆满地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
本届学术年会的主要成果和收获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朱佳木副院长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这一事实决定了党史必然是国史的核心,国史研究离不开对党的执政历史的研究。而在这一研究中,对党的执政经验的研究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党的执政经验,在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都曾对此作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出:“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深入研究和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对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充分发挥国史研究的资政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届年会共有20篇论文着重研究和阐述了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党的执政经验,是各部分论文当中数量最多的。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邸乘光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历史经验》,集中围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深刻阐述了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重要意义。重庆市梁平县委党史研究室曹建华的《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系统回顾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以及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等重要文献对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阐述了这些经验总结对把握执政规律、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发挥的重要作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王真的《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回顾了党对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探索,分析了国际、国内、党内三个方面的八种风险因素,从六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多年来成功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经验。安徽师范大学高正礼的《开国头三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对党的执政经验作了具体分析和阐释。浙江省温岭市委党校朱圣明的《党内民主恳谈之温岭地方经验》,结合地方基层党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地方党组织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新探索。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重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不仅对重视和抓好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我们在国史研究当中认真总结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胡锦涛还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也应当成为我们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的最高标准。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事实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正确道路……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本届年会共有13篇论文着重研究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宋键的《建国初期西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与经验》,着重研究和阐述了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的中共中央西南局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适时召开西南各地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推动西南地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基本形成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当代中国研究所宋月红的《中央人民政府争取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研究》,通过回顾争取西藏和平解放的历程,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西藏民族问题的正确方针。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的《〈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以翔实的史料阐述了八大政治报告决议的形成过程,认为这一决议是毛泽东践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张、探索走中国自己的路的重要成果。张金才的《邓小平与中共八大的筹备》,阐述了邓小平对中共八大的具体筹备和组织工作,特别是主持党章修改工作和起草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央财经大学王春玺的《邓小平对民主集中制内涵与外延的时代解读》,研究和阐述了邓小平从理论上划清民主集中制与西方民主制的本质区别,全面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为积极推进民主集中制规范化、制度化所做出的理论和历史贡献。重庆社会科学院吕昕的《区域发展与政区调整——以建国后省级行政区变化为中心》,概要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省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着重通过对平原省和重庆市撤设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省级行政区划设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代中国研究所冯军旗的《新时期党政干部晋升的政绩型体制的实践与经验》,运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政绩型干部晋升体制的形成和特点。姬文波的《略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着重围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重要论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阐述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走科学发展道路
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只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项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本届年会共有18篇论文着重研究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的《党领导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基本经验(1949~2011)》,从五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取得的基本经验,并作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当代中国研究所叶明勇的《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着重研究和阐述了新时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确立及其重要意义。冷兆松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形成、发展、战略意义》,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首都经贸大学李久林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两大历史性成就及意义》,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两个方面,阐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三线建设、西部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入选论文中一个比较集中的热点。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的《走向科学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对西部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着重围绕“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三线建设、“两个大局”思想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西部大开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西部开发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总结了这一探索过程的历史启示。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田姝的《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历史研究》、重庆社科院张凤琦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回顾和研究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历史作用,同时也分析和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当代中国研究所段娟的《中国共产党推进区域分工协作的探索及其启示》,以东部与西部、一二线与三线的分工协作为视角,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探索。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入选论文比较集中的又一个传统热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陈洁的《当代中国小农经济的新特点与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坚持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的《探索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趋向”——中国共产党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成果》、钟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转化》、李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基本经验总结》等,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三农问题。
四、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下,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开创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本届年会共有15篇论文集中论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当代中国研究所欧阳雪梅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践》,曹光章的《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徐剑雄的《建国初的“戏改”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着重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戏剧改革,研究和阐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确立。当代中国研究所夏杏珍的《共和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群众诗歌运动》,分析和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民歌”与1976年“天安门诗歌”两次群众诗歌运动的经验教训,着重探讨了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刘仓的《“双百”方针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韩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成就与经验》,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总结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郑珺的《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字改革》,孙丹的《当代中国年画兴衰探略》,张蒙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及其实践》,也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文化建设与科技发展的多样性。重庆市秀山县委宣传部张辉的《浅析红色革命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着重探讨了红色革命精神的内涵、地位和时代价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建议。
五、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上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届年会共有12篇论文着重研究当代社会史和社会建设方面的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理的《胡锦涛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系统梳理了胡锦涛对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和认识,着重阐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障制度是本次入选论文比较集中关注的一个热点。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的《中国共产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杨文利的《从建国初期的卫生工作看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王蕾的《“二五”时期党领导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成就与启示》,河北省社科院王胜的《从营利到福利:1949~1978年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与考察》,从不同时段和不同视角,研究和总结了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主要经验教训。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成武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变迁》、吴超的《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信访治理》和魏立帅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历史经验研究》,分别在民族问题、信访工作、宗教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江西省社科院曾丽雅的《建国以来党中央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决策与实践》,分三个主要阶段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主要决策与实践,并分析了在民生问题上仍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中国的和平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本届年会关于外交史和港澳台史研究共有12篇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张颖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潘敬国的《新中国“不急于建交”政策初探》,重庆市委党校黄河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探析》,重庆市万盛区委党史研究室李菀丽、朱明、张跃的《和平共处原则语境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着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外交思想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做出了新的探讨和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张勉励的《中国对越南经济技术援助的发展(1958~1964)》、王巧荣的《中国外交新谋略:中共十二大外交方针》、周红的《中苏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和任晶晶的《新世纪以来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对中国当代外交史中的重要问题作出了富有新意的专题研究。罗燕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孙翠萍的《全国人大第二次释法与香港政改问题的发展》,既正面阐述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坚持“一个国家”原则、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和香港政制发展等方面的复杂性。
第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在推进国史研究与学习地方经验相结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这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我谨代表本届年会主办单位,向在百忙之中踊跃参加本届年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和编纂事业的发展、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