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共同举办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的奠基和探索”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国史学术年会经过两天的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已经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议程。根据会议议程安排,我主要围绕本届年会的参会论文和讨论情况做一个学术方面的总结。
9月24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滕文生,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虞云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所所长、国史学会副会长李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张启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所原所长朱佳木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李捷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提出“从五大坐标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即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坐标、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坐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的坐标、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坐标、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坐标,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眼光,科学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并把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永远铭记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同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深刻阐述了本届国史年会主题的重要意义。张全景、逄先知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着重阐述了认真学习马列和毛泽东著作,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等问题。他们的讲话对我们把握好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提升理论思维、拓宽研究视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期间,有5位特邀嘉宾做了会议主旨发言,8位与会代表做了大会发言。5位特邀嘉宾的发言集中围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科学认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具有很高理论层次、政治水平和深刻思想内容的阐述。8位与会学者主要围绕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认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会议还用两个半天时间,安排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围绕各位领导的讲话、特邀嘉宾的主旨发言和各自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热烈讨论,开展了坦诚的学术交流。沈阳大学刘宪阁教授、洛阳理工学院牛建立副教授和当代所王巧荣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分组讨论和交流情况。从总体来看,本届学术年会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毛泽东逝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和全党全国人民一直把科学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为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149页。1979年3月,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又指出:“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也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在指导和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毫不动摇地把科学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作为“最核心”、“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293页。的一条,坚决抵制和批评了借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他尖锐地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299页。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观点,成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江泽民后来曾指出:“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这个重大决策的魄力和远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1页。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从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和站在时代前列三位伟大人物的历史角度,进一步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和阐述了三个“永远铭记”,第一个就是“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科学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的奠基和探索”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依据。
与会学者在讨论中认为,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的奠基和探索”为主题举办第十三届国史学术年会,把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会议充盈着主旋律和正能量,对我们正确把握国史研究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议取得了多方面收获,我着重从六个方面谈一下对会议成果的认识。
一、科学认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同科学认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问题。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一个受尽帝国主义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从一个人民备受压迫剥削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繁荣进步的国家,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
本届年会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沙健孙的《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着重从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当有中国特点,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和国际环境等方面,阐述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北京大学梁柱的《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在奠定物质基础、积累宝贵经验、进行理论准备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对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的《毛泽东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复辟问题在中国并没有彻底解决,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以及上述思想在当前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校柳建辉的《毛泽东思想时代价值的再认识》,主要从毛泽东思想丰富的时代内涵、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独特的历史地位等方面,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时代意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王真的《毛泽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准备》,集中围绕创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问题,深入阐述了毛泽东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理论准备。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泰然的《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从分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入手,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作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曾丽雅的《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贡献》、重庆行政学院张新华的《从三篇文章看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贡献》和当代所曹守亮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梳理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的重要贡献。当代所郑珺的《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从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理论阐述、确立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发展等方面,集中阐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发展。张金才的《在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作出的贡献》,主要阐述了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陈东林的《对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考察》,着重阐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过程中坚持正确评价毛泽东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
二、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建立就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几千年的封建、半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跨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届年会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当代所田居俭的《毛泽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围绕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推翻三座大山和开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论述了毛泽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李正华的《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对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国防大学董志铭的《毛泽东对“多党合作、协商民主”制度的开创奠基和坚持发展》,从提出建立联合政府、首倡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等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胜的《试论毛泽东对执政党监督体系建设的探索》,从完善执政党监督制度、依靠人民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接受民主党派监督、支持新闻舆论监督等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对执政党监督体系建设做出的探索。河南科技大学张俊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举措、经验及其启示》,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举措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阐述了这些举措和经验的现实启示。沈阳大学刘宪阁的《右派被劳动教养并非因为毛泽东的一两句话》,在搜集和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针对一些人把部分“右派分子”被劳动教养归咎于毛泽东个人的臆说,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考辨。当代所刘维芳的《毛泽东关于党“自我净化”思想的现实启示》、冯军旗的《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增选中央(候补)委员研究》对党的建设有关问题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
三、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物质基础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开展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建立起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观点,在为新时期提供物质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届年会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董志凯的《毛泽东与新中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及中国的现代化》,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坚持自主研发的科技方针、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毛泽东领导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关键点。陕西省委党校肖红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理论贡献》、当代所郑有贵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和冷兆松的《毛泽东国有经济理论的核心理念及其重大影响》主要围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一以贯之的接续探索,阐述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武力的《论毛泽东调动地方“积极性”的思想和实践》,以辩证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系统阐述了毛泽东调动地方积极性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及其现实启示。当代所王瑞芳的《毛泽东与新中国土改前后富农政策的调整》、叶明勇的《小岗村实行“大包干”推动农村经济改革的启示》和宁夏社科院廖周的《毛泽东的屯垦思想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了新中国农村政策的演变和农业、农垦经济的发展。当代所钟瑛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论述与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和改革开放前中国财政收入结构做了富有新意的探讨。徐轶杰的《毛泽东与资源综合利用》和段娟的《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主要根据毛泽东在兴修水利、发展林业、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思想,阐述了这些思想对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王蕾的《毛泽东对中非经济合作发展的奠基贡献》和洛阳理工学院牛建立的《20世纪70年代前期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述论》,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等在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姜长青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思考及历史影响浅析》、当代所博士后刘海飞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论析——兼论毛泽东工作重心转移的价值》、复旦大学张徐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没收隐匿官僚资本的实践——以敦裕钱庄为例》,也对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决策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
四、毛泽东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20世纪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他正确阐述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革命的关系,强调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坚持又红又专的方针;他积极倡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他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他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善于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本届年会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的《毛泽东的文化观、文化建设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系统分析和阐述毛泽东的文化观、文化建设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当代所欧阳雪梅的《毛泽东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毛泽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确立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等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夏杏珍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文艺建设》和曹光章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命运》,着重阐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新中国文艺建设的重要影响。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储著武的《毛泽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话语的形成》和浙江财经大学杨俊的《论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队伍基本状况的分析》,集中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和实践做出了有一定新意的探讨。当代所魏立帅、总参通信训练基地李婷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次集中体现——浅析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在认真梳理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缘起、过程、内容和影响做出分析,并对改版的中断提出了有意义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岳从欣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梳理和概括了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方针等问题的观点与论述。当代所张蒙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政策》和杨文利的《1992~1998年的科技改革》,着重研究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技政策调整、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规划制定及其对科技事业发展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宋月红的《毛泽东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中南民族大学瞿晓琳的《毛泽东对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考察》,主要研究和阐述了毛泽东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五、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实践意义
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倡导者和创立者。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把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统一起来,深刻阐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科学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
本届年会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田心铭的《群众路线:从毛泽东到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做出的重要贡献,并结合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指出了群众路线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党校方涛的《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系统论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理论贡献,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意义。程中原的《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贯彻实施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从赋予群众路线新的内容、开展反对贪污腐败等斗争、建章立制等方面,梳理和概括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为贯彻群众路线做出的积极努力。江西省社科院万建强的《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与“为民务实清廉”研究》,在阐述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这一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为民清廉务实的重要启示。当代所姚力的《劳模表彰: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应用实践》、吴超的《毛泽东与信访制度的创建》和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王文军的《试析毛泽东对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从具体的个案研究入手,深入阐述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运用和发展。当代所李文的《再谈毛泽东与计划生育》,河北省社科院王胜的《“大跃进”时期河北伤寒疫情之政府应对》,也结合具体问题研究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
六、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外交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建设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和夺取军事斗争胜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和人民战争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本届年会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思想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阚延华、付津的《论毛泽东人民军队民主建设思想》,从建立军队内部民主制度、实行三大民主、开展民主运动等方面,梳理和概括了毛泽东对军队民主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军事科学院齐德学的《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指导艺术》,从战前准备、出兵决策、战略指导、战局控制等方面,分析和阐述了毛泽东的军事艺术对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发挥的重要作用。当代所姬文波的《毛泽东与广西剿匪》,着重研究了毛泽东在指导广西剿匪中展现出的军事领导和军事指挥艺术。王巧荣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新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和黑龙江大学郭渊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南部沿海防御及对南海权益的捍卫》,对新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努力和斗争做出了富有新意的探讨。当代所罗燕明的《毛泽东与中国统一大业》和孙翠萍的《从金门岛事件到炮击金门——毛泽东对祖国统一的维护》,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研究和阐述了毛泽东为解决台湾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的积极探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任贵祥的《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侨务思想与实践》,着重研究了毛泽东在维护海外侨胞权益、开展侨务工作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本届年会关于毛泽东外交思想和实践的论文主要有:当代所黄庆的《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及其历史贡献》,深入分析了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基本主张、历史贡献,及其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影响。张勉励的《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以宽广的研究视野和翔实的史料分析,对新中国三大外交决策做出了富有新意的深入探讨。浙江农林大学程珂的《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国际法政策探析:以原美国驻华使馆若干问题为中心》和当代所周红的《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英交际工作——以中英国庆招待会为例》、石善涛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对日政策的调整、推进及结果探析》,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美、中英、中日关系做出了具体研究。首都经贸大学李久林的《毛泽东关于亚非拉的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尹航的《从“一条线”构想到“三个世界”的划分》和当代所任晶晶的《毛泽东“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着重分析和阐述了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本届国史学术年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和探索的丰功伟绩、同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相比,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发掘的问题。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明天是今天的延续。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他们的战友们以及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他们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继续谱写下去。”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7日。习近平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让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学习、研究、继承和弘扬毛泽东的伟大思想与实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进一步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