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其为指导形成和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就留下了“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一最重要的政治交代。又经过20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确性,而且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极端重要性。那么,这条基本路线又是怎样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呢?本文拟就此加以考察。
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重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起点。这次全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同时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这几点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决定实行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政治路线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央高层领导人中最早明确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是邓小平。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视察工作时就深刻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就是在这次视察中,他明确地提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结束全国性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当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在此基础上,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郑重地作出决定: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二)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央就已经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页。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通过解放思想,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邓小平的这篇讲话,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在此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讨论了改革开放问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三)在纠“左”中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纠正长期“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两个凡是”,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会议对错误观点的批判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四项基本原则在当时条件下的具体化。这主要体现在:批判了林彪、“四人帮”主张的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而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批判了林彪、“四人帮”搞法西斯专政的罪行,强调恢复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从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煽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罪行,重申了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必须以组织领导为保证的原则,从而坚持了党的领导;批判了林彪、“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罪行,强调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而恢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面目,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从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和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
二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之前的近9年时间,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不断深化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作出了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深刻地认识到,过去对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犯了“左”的错误,制定的政策偏离了现实的发展阶段,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对社会主义及基本国情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既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同时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由于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我国基本国情最初步、最具体的认识。
此后,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十二大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十二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肯定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十三大报告立论的根据“这个设计好”,并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将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形成和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客观依据。
(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如何根据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仍是一个须经过探索才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邓小平即提出了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总的指导思想。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如何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表述。
此后,十一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十一届六中全会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深刻地阐明了这条新道路的10个要点。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这一基本结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主题,同时也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确定了明确的主题。
(三)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阐述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
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认为,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页。当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0页。十二大进一步强调:“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十二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又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了从思想政治上保证工作着重点的顺利转移,中央有关部门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于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召开了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邓小平受党中央的委托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此后,邓小平及以其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再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把它作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一个基本点。邓小平更是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动摇,并且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基本上构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框架。在这一阶段,邓小平从各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问题,并明确指出:实行改革,“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最早提出了这个问题。1980年1月,他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把“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或者说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之一,强调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是个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258页。此后,他又多此阐述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十二大在概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时,增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容。
关于新时期党的奋斗目标。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是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强调党的奋斗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十一届四中全会也把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表述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2页。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的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7页。十二大把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表述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二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最终形成和确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条件。198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路线的基本点是两条: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两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转引自:《三中全会以来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2~393页。随后,邓小平肯定了“两个基本点”的提法,并指出“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至此,“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提法都已经正式提出,党的基本路线已呼之欲出了。
在此基础上,1982年9月,十三大不仅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而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和确立了我们应该坚持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进而科学概括和确立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整体。它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旗帜和主题,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总任务和总目标,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根本途径,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以“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强大动力,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坚强领导核心,以“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基本依靠力量,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基本立足点和精神力量。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全面规划和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其中,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三个基本问题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点”服务于“一个中心”,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
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和确立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它,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实际丰富和发展它。十三大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都为坚持和发展这条基本路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邓小平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发出了新告诫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发生以后,邓小平更是坚定地指出: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没有错”。要按照“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307页。在1992年初的南巡重要谈话中,邓小平更是千叮咛、万嘱咐,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这既是邓小平给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最重要的政治交代,也是对全党发出的郑重告诫,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发挥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二)江泽民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新阐释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江泽民临危授命。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对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明确指出:“14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十四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不仅如此,十四大还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特别强调:“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十五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为了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十五大还进一步提出和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胡锦涛为党的基本路线增添了新内容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8页。同时还从新实际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不仅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而且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个“四为一体”的目标,从而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增添了新内容,丰富和发展了这条基本路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党的基本路线错了,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摸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抓住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这条基本路线,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此足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实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是指引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