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党的历史经验与党的基本路线
发布时间: 2013-10-19    作者:刘仓    来源:国史网 2013-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发展前进都离不开自己的历史。中华民族具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也是善于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经验的政党。通过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特点。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是这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是制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依据,而党的基本路线则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从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之日起,二者就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中,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伟大历程中。

  一、党的基本路线是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的结晶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党的基本路线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如何实现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实际上提出“一个中心”和“一个基本点”。1979年3月30日,针对从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到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这样,另“一个基本点”也提出来了。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建国32年党的重大历史事件,把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概括为10条,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这标志着党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这样就旗帜鲜明地明确了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

  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总的讲,有“四个不变”,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标志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形成。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结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结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基本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布局。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科学论断

  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是由具体的方针政策有机构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包含的基本内容和政策,也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邓小平指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正是在总结历史教训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共八大前后,中共中央号召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转移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上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良好的局面。1957年反右派斗争之后,党逐渐把阶级矛盾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中心工作,经历了长达20年的“左”的错误,没有实现好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使得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会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除非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其他一切工作都不能冲击、干扰这个中心,而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社会主义是个好社会、好制度,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也体现不出其本质和优越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参照苏联模式,并且在开始阶段取得巨大成就。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超越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思想上的僵化,妨碍了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这迫使十一届三中全决定进行改革。改革的总原则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上选择好的政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敌视、封锁中国的政策,主要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后来,由于苏联和中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封闭和自我封闭。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吸收和借鉴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的结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实行对外开放并不是要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模式和政策,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原则和精神。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之所以要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就是因为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只看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就会成为他们的附庸,丧失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权利。

  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却具有中国特色。而这个目标也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多次讲,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但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内涵。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234页。可见,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上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这样的高度。中共十三大在强调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重点确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可见,党的基本路线承载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也需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

  可见,党的基本路线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发展动力、外部环境、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等内容,都是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总结过去,才能开辟未来。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这正是对党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路线关系的经典阐释。

  (三)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所依据的前提条件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缘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缘于对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的判断,这些结论都是不断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判断。

  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做出基本判断,是党制定和执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曾经犯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误以为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曾经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但从总体来说,制定的政策,还是犯有超越阶段的错误。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中共十三大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为改革开放以来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奠定了基本依据。十五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1956至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20年间,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党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中共八大曾经正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遗憾的是,在反右派斗争等因素的影响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述,强调“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致使“左”的错误逐渐发展。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摆正经济工作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歧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全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种判断为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发展生产力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尖锐地批判“四人帮”叫嚷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的言论,批判所谓“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谬论,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因为如此,邓小平在总结建国30年的历史经验、探讨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时说:“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就应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需要对过去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个历史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是制定、贯彻和实施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依据。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改革开放短短十几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邓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党的基本路线是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的结晶,它不是短期内发展生产力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坚持不能动摇的总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孤零零、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党的基本路线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提升理论进程中而增加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党的基本路线是围绕着探索什么是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邓小平多次讲,即使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发展目标和路径选择的关系上,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和怎么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概括,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不仅重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重视解放生产力。他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这样,就把改革提升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采用什么样的经济运行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长期以来却没有完全搞清楚。传统社会主义观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针对这种观点,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这样,就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基本经济理论上的支撑。

  在社会主义国家搞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参照。究竟什么才是社会主义的,怎样才是资本主义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确立什么样的判断标准,对衡量改革的是非成败至关重要。邓小平指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这就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历史意义和根本的价值追求联系起来,正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指向。邓小平还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对中国来说,就是要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这明确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联系起来,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价值追求的经验总结。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在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上,不是不问姓社姓资,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针对有人要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的意见,邓小平坚决主张:“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这是个大原则。要用实践来回答。”《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0页。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基本路线不是通向资本主义的基本路线,而是通向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联系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桥梁和纽带。

  (二)党的基本路线在不断解决重大问题中开辟发展道路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而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国家统一,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实行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强盛,都要靠发展。不解决发展问题,一切理想等于幻想。因此,邓小平在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不动摇时尖锐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

  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和基础是发展经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却需要长时期的探索和总结。1956年,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正是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巨大优越性,才使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一些鼓吹自由化的人无视这个基本的历史经验,宣扬“人间正道”私有化、市场化。这不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锦囊妙计,却是拐向资本主义的错误主张。拉美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灾难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都是明鉴。离开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还谈什么社会主义呢?党的基本路线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坚持单一的公有制,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没有兼顾各个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作经济、外资经济等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搞社会主义,也允许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存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页。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国家性质的因素,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要求,没有这一点将会犯超越阶段的错误。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本质之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这应该成为衡量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逻辑延伸。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弊端,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个大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在影响分配的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少数人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大多数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如今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但基尼系数高达057;1%的富人占有60%的社会财富。早在1993年,邓小平就警告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他在提出解决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时,总是将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页。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因此,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本结论。

  在科技和全球化突飞猛进的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交融在一起。很难说一个专门领域的问题不是涉及全局的问题。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高房价、蚁居、蜗居问题,百姓上学难、上学贵、就业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腐败问题,等等,如果解决不好,都会影响人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怀疑,影响人们对改革开放效果的判断;影响人们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的质疑。党的总路线、总方针和总政策是由具体的方针、政策来构成的。党在总结和确立根本的关系全局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同时,也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措施。党的基本路线也是这样。毛泽东指出:“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页。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需要打牢政治思想根基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政治保证,并且不断从实践中吸取新的经验而增添新的含义。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而离开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应全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并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政治前提。而坚持这个基本结论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1987年2月28日,邓小平就学生闹事问题,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与我们的不同。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他们却提倡资本主义理想。”他在总结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后说:“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206页。

  邓小平多次强调,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本质上与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9年发生政治风波之后,党中央反思的根本问题,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不是正确。邓小平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经验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统一的。正因为此,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都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历史经验表明,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它仍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不能削弱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邓小平指出:“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正确的政治路线的确定与实施,离不开正确地开展反对“左”的和右的两条路线的斗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从历史发展来看,“左”的和右的会同时存在,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左”和右的表现得程度不同。因此,要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的方针,不能因为反对一个倾向而忽略了反对另一种倾向。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由赞成这条路线、或者由反对这条路线的人来执行它,其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反对和平演变,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关键在于共产党。他针对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论调,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这是总结反对和平演变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验教训中得出来的基本结论。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原则和方向,是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这是建国以来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他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他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基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许多人叫嚣马克思主义“失败论”、“过时论”,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流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针对这些言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三、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坚持、贯彻、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路线

  当今时代,中国经济文化整体落后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阶段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没有改变,党的基本路线仍然是坚定不移的总纲领和总政策。1989年12月1日,邓小平指出:“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为什么这些方针政策不能变呢?因为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7页。

  (一)党的基本路线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增添新的内涵

  党的基本路线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丰富和发展。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述为邓小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强调“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指出:“这条基本路线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20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81页。2000年6月9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这些年来,我们积累了一条重要的经验: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我们就越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坚定不移地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我们的主心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3页。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在总结1989年到2002年历程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中心问题,概括了10条宝贵经验,强调“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可见,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概括党的理论,是党领导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律。党的基本路线也在不断总结经验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把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为第二个结合,再次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他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这些基本问题,正是党的基本路线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基本理论的灵魂和核心,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的红线。

  (二)党的基本路线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开辟发展道路

  党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党的基本路线发挥了核心定位作用、方向引导作用、政治保障作用和精髓灵魂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无论是主要内容、还是实质规定性;无论是发展目标、还是发展途径;无论是阶段性目标,还是长远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和实质,又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首先发展是硬道理。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逐渐增多。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出现扩大化趋势;医疗市场化、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等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非典型肺炎、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这需要不断反思中国发展的模式、道路,解决出现的问题,总结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胡锦涛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新的指南,而党的基本路线又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政治前提。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不动摇,也会逐渐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方面的文明成果。1992年,邓小平曾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更加成熟的制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保障。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2日《人民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制度建设上的体现和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和龙骨。党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准备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实施的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成果。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党为实现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而奋斗的实践之中。

  综上所述,基本路线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理论和道路的提炼和概括,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基本问题的集中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科学路线;是坚持不断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发展和完善的改革路线;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是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断完成历史使命的政治路线。

    1. 战略布局:从基本路线到“四个全面”
    2. 储著武:党的基本路线话语的形成与发展
    3.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5. 张星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统一
    6.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历史经验”学术研讨会召开
    7. 武力 李扬:国际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转换
    8. 朱佳木: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9. 一九七八年前后“纲"的转移问题研究——以党的政策思想转变和调整为线索
    10. 贺新元:邓小平南方谈话价值刍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