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沙健孙    来源: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长期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人民艰苦探索、英勇奋斗的结晶,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革命的国度。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从1840年就开始了。在这之后,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斗争此起彼伏,几乎很少间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的人民革命,无论其社会内容的深刻、群众动员的广泛、斗争规模的宏大,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革命并不是由少数革命家“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这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及其激化,就是伟大的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欺凌过中国;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到1900年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页。。因此,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就成了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由于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列宁说过:“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摧毁代表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反动政权,创建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

  为创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是一个伟大的,同时又是长时期的、艰苦的、曲折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首先集中力量投入工人运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参加了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它独力高举革命的旗帜,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它领导中国人民经过10年土地革命战争、8年全国抗日战争和4年全国解放战争,即经过22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从根本上推翻了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诞生。

  在创建新中国的斗争中,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说,新中国的创建,是全中国人民在革命中协力奋斗的结晶,是他们共同取得的伟大胜利。

    1. 铸就人民共和国更大辉煌
    2. 人民共和国就是民主共和国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成功?
    4. 各国政要向中国人民送祝福 共贺"龙年吉祥"
    5. 国际一周 中国人民的正义控诉
    6. 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
    7. 骆家辉:中美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不能够解决的
    8. 缅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高寿
    9. 走好中国自己的路
    10. 网民、人民和公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