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以改革开放政策为主体的现代化方针实施30周年的隆重纪念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这两大历史时刻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历史进程:前者决定了拥有世界1/5人口的国家命运的根本性国内变革;后者使落后的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国民生产总值在60年里增长了近80倍。现如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前三。无怪许多观察家都认为:世界的眼睛都在关注北京。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专家也表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速度取决于中国。
从中国国内情况及其国际环境出发,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及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毫无疑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从国家发展的具体历史特点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结束了影响数亿人民、持续多年的战争,使经济与社会重建成为可能。
——为国家领土的统一创造条件,实现了对国家领土(包括新疆与西藏)的有效主权。
——在经历了多年的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的动荡之后,团结在以中共为领导的爱国阵线下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取得了对国民党的胜利。
从广阔的历史背景看,毫无疑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与民族解放力量的,是改变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中国的民主、民族解放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极大的力量鼓舞和推动了亚非拉美殖民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并最终促使殖民体系的终结。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革命性转变以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全民族的长期目标。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宣布: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时所形成的基本原则,是探索进一步发展道路——在总结现有国际社会主义经验,其中包含苏联经验以及苏联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解体的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
1949年拥有六亿人口的中国实行经济制度改革,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新时代。从二战后初期国际结构的特点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意味着:
——帝国主义国家与不断增强的世界解放运动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世界革命的中心将转移到东方——中国和东南亚”。
——为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不断形成做出显著的贡献。在苏联解体前的数十年里,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平衡成为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特征。
正如中国领导人自己所承认的那样,中国这60年的发展具有诸多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的最初10年里,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工业基础,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工作;完成了土地革命;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约9%。20世纪50年代末盲目的经济试验带来了新一轮跃进,但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据中国官方统计,给国家、人民带来了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