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逄先知    来源: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毛泽东越来越认识到国外市场的重要性。

  建国初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经贸伙伴主要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从1952年到1960年,我国先后同12个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大大拓展了对外交流的领域。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毛泽东也并没有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这些国家。1949年12月,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就曾致电中共中央说:“你们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其范围和数量要有一个大概的计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页。这里面就包括了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毛泽东从来就反对关起门来搞建设。他说:“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在与自然界作斗争方面,我们第一个先生是苏联,我们首先要学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毛泽东会见秘鲁议员团的谈话,1959年6月11日。又说:“我们的门是开着的,几年以后,英、美、西德、日本都将与我们做生意。他们有技术,我们需要技术,他们有经济困难,就会向我们出口技术了。”毛泽东会见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的谈话,1956年9月27日。

  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时间内,美国对我国一直实行严厉的封锁、禁运政策。而毛泽东也一直在寻找各种机会和途径,力图突破美国的封锁、禁运,改变这种对我国不利局面,想方设法先从美国以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1956年10月1日,他在同法国共产党总书记杜克洛谈话时,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图。他说:“你看法国政府能否摆脱美国干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贸易上能把成套设备卖给我们,很久还是不很久?技术装备出口的可能性怎样?不是指一般的做生意,是说替中国设计工厂、供应装备、安装装备并教会中国工人开动机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不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一般的贸易往来,而是从他们那里进口成套设备,还要帮助我们设计工厂,教会中国工人掌握先进技术。这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对外开放的思想。

  毛泽东在会见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客人时,常常向他们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1956年9月29日他对比利时国会代表团的客人说:“我们主张同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交流。现在我们同比利时、法国等尚未建交,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关系。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建设,比利时的技术装备出口可以在中国找到广大的活动余地。”又比如,1957年4月21日对日本社会党书记长浅沼稻次郎说:“日本有先进的工农业技术,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合作交流,一定能使两国繁荣。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中国大陆全部解放以后,香港要不要收回,对它采取什么方针,成为一个既是涉外又是涉内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再申明,对香港暂时不去动它,把它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和门户。毛泽东说:“与英美做生意,香港不收为好。”毛泽东听取广东省委汇报时的谈话,1956年5月28日。“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们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毛泽东会见索马里总理舍马克的谈话,1963年8月9日。“文革”时期,不少人想收回香港。毛泽东仍坚持说:“我们是借香港做生意,同世界各国做生意,暂时不去惊动它。”毛泽东会见南也门总统委员会主席鲁巴伊的谈话,1970年8月11日。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把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更多地转向资本主义国家。1962年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讲到国际修正主义也封锁我们时说:“日本还卖给我们化肥,卖给我们特殊钢,卖给我们农药,还准备卖给我们生产维尼纶的世界第一流的设备。社会主义国家不卖给我们。大概下个月他们的代表就要来了,叫高崎达之助,此人当过日本贸易大臣。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列宁也利用,斯大林也利用,利用德国的技术、美国的技术。我们现在要走这条道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尖端不给我们嘛。”“我们现在要走这条道路”这句很有分量的话,表达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中国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展贸易、进口设备、引进先进技术的决心。从60年代起,中国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口了大量成套设备。1963年6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设备的合同。随后,又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国进口了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84项成套设备和技术。到1964年,在我国对外贸易额构成中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占60%,社会主义国家占40%,毛泽东认为这是合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关心着我国的外贸情况。1973年,他对基辛格说:“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可怜得很喽,要逐步发展。”1975年,他向分管外贸工作的李先念询问了进出口的情况,特别问到对美国、日本、欧洲这三大经济体发展贸易的情况。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左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他排除“四人帮”的干扰,批准了周恩来和李先念提出的43亿美元的技术和成套设备的进口方案,即“四三方案”,进口大批化肥、化学纤维和一米七轧钢设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而且主要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在对外交流方面,毛泽东很重视向外国学习,包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提出要派留学生去。他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1961年他曾对蒙哥马利说:“如何搞社会主义还要积累经验,苏联、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经验,我们都愿意接受。”搞社会主义,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这是相当开放的一个思想。当然,不是学它们的社会制度,而是主要学它们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1956年,毛泽东在听取34个部门汇报时,周恩来提出可以派人到资本主义国家去学技术,毛泽东极为赞成,说:不论美国、德国、瑞士、挪威,只要他们要我们的学生,我们就派去。1972年,毛泽东在同周恩来等人谈国际问题时交代说:“我们下一代要多找些人学外国语,把外国的好的东西学过来,坏的东西不要,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立即派遣一些青年学生到英国学习英语,为我国的外交战线培养了一批新生骨干力量。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学习外国的口号,是要有相当的勇气的,反映了毛泽东的宽广的世界眼光。当时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这个口号,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