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刘仓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第二个阶段,1956~1965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也在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可喜成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严重失误,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向。主要表现有:

  一是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提出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提出“二为”方向和“双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提出在完成经济战线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将是长期的、曲折的、艰巨的;强调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提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原则,倡导共产主义风尚、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精神。这一时期,还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建设的基本经验。如在文艺创作领域提出正确处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探索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遗产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

  二是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如1965年与1955年相比,群众性艺术表演团体从2414个发展到3458个,文化馆从2437个发展到2598个,公共图书馆从96座增加到577座,博物馆从50座增加到214座,广播电台从58座增加到87座,期刊从370种发展到790种,报纸从285种发展到343种。

  三是在探索中走过“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曲折的时期。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发展道路开局良好,成效显著。随后在反右斗争中,伤害了许多文化工作者,“左”的指导思想和错误逐渐发展。在“大跃进”期间,全国人民参与文化创作工作,出现文化“大跃进”局面,取得数量上的成绩,却缺少质量上的提高。1958年11月开始纠“左”之后,围绕国庆10周年,文化工作呈现复苏态势。60年代初期,在中共中央调整方针指导下,文化工作呈现发展势头。然而好景不长,受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影响,1962年9月,中共中央重提阶级斗争,并发动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1963年之后,毛泽东多次对文化工作提出批评,特别是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给文化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964年,思想文化领域的过火批判从文艺领域扩展到哲学、经济学等文化领域,如在文艺界对小说昆曲《李慧娘》、电影《北国江南》等的批判;在经济学领域对孙冶方经济思想的批判;在哲学领域对杨献珍“合二而一”的批判;在历史学领域对翦伯赞史学观点的批判等。在中共中央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20世纪60年代前期,现代戏剧大放异彩。1964年6月6日至7月3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演出了《芦荡火种》、《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37个剧目。

  总的来说,10年建设时期的文化事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方面是主流,成就和经验是第一位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随着“左”的指导思想的抬头,文化领域错误的指导思想也在发展,上纲上线的思想批判难以正确驾驭,直至“文革”前期错误的方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三、第三个阶段: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陷入灾难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建设道路误入歧途,“左”的指导思想占据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处于万马齐喑的低谷。主要表现有: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引燃了“文化大革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导致混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界限,运用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的方法开展大批判,伤害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建设者,给新中国文化事业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左”的错误的影响下,全盘否定建国后17年的文化建设成就,如在破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旗号下,大批文艺界著名代表人物和知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的圈子;大批传统剧种、剧目被勒令禁演。江青搞的八个样板戏指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和现代交响乐《沙家浜》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占据整个文艺舞台。新闻出版业受到巨大冲击。196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0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694种,杂志22种,报纸42种。《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经过动荡之后,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政治局面趋于平稳,公共文化事业逐渐恢复,但总体上并未达到“文革”前的水平。

  在“文革”的逆境中,1975年,毛泽东指示文艺要调整。邓小平主持文艺整顿,推动《创业》、《海霞》等电影开禁,鲁迅的书信和著作得以编辑出版,姚雪垠能够安心写《李自成传》,冼星海、聂耳的歌曲重新被传唱,《长征组歌》重新搬上舞台等。这是文化领域纠正“左”的错误的尝试和探索,成为“文革”后实现文艺领域拨乱反正、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先导。

  四、第四个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到中共十六大之前(1976~2002年),文化战线完成拨乱反正和在改革开放中复苏、繁荣、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在改革开放中探索文化发展新道路,文化建设从服务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变。主要表现有:

  一是“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即开始批判“左”的错误在各个文化领域的表现,并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重新强调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古今中外”等方针以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也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决议、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阐述,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勾画了蓝图,确立了文化建设在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
    2.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
    3. 着眼民族复兴伟业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4.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5. 文化发展呼唤立法“护航”
    6. 主动适应文化发展新常态
    7. 曹强:让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8. 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指标”
    9.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坐标新任务
    10. 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定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