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学界解读
张星星:铭刻当代中国史册的辉煌十年
发布时间: 2013-03-11    作者:张星星    来源:国史网 2013-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铭刻当代中国史册的辉煌十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星星

   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五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深刻总结了十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为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提供了科学指导。回首过去十年的历程,党中央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沉着应对和战胜一系列艰难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使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世纪新阶段的十年,以辉煌的历史性成就书写了当代中国史册绚丽多彩的一页。

   一、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19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更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提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并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党和国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截至2011年底,中国主要文化产品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共有博物馆2650个,比2002年末增加1139个;公共图书馆2952个,增加255个;艺术表演团体7069个,增加4482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1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客观分析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的十年,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取得辉煌的历史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和国家能够清醒地分析和认识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并以高度的忧患意识和果断的有力措施不断加以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和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刻分析和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前进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从八个方面分析了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大会报告强调,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从六个方面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做出了清醒的分析,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这些对新世纪新阶段工作的客观分析,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巨大成就面前的清醒态度和求真务实精神,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会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三、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容应对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的重要依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发展基础上,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二三百年间围绕工业化、城市化陆续出现的问题,在中国近十余年内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同这一进程相联系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也更为突出。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所呈现出的十个方面阶段性特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这些阶段性特征概括为“四个深刻”和“两个前所未有”,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会议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在上述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从八个方面作了更加系统而深刻的分析。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既成为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根本依据,也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认识前提。

   四、深刻领会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继承和创新

   新世纪新阶段的十年,是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也是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的十年。党中央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同时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成就和新发展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当代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奋斗历程的关系,始终保持清醒的历史自觉,始终坚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三个“永远铭记”,就是要永远铭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创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成功推向21世纪做出的历史贡献。在200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都坚持和阐述了同样的思想。这种清醒的历史自觉和科学态度,使我们在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历史继承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既高度评价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把这些新成就和新发展放在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一道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接力探索之中,再次回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和历史贡献,充分肯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为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及其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当代中国历史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纵观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充满信心。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2.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承包的历史逻辑
    3. 当代中国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4. 当代中国的西藏边境政策与成效初探
    5. 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
    6. 曹守亮: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民族特色与世界眼光
    7. 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
    8.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与政党制度的关系演变及特点分析
    9.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原因探析
    10. 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