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指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称新中国。要用一两个小时讲清楚当代中国的国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2年来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尤其西方国家,出现了关于当代中国的种种“理论”,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专制论”、“中国不透明论”、“中国责任论”、“中美共治论”等等。要在一次报告中把这些“理论”辨析清楚,也是不可能的。不过,中国有句俗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送给别人鱼,不如教给别人打鱼的方法。因此,我想在这段时间里着重谈谈观察当代中国的正确方法,其中也会涉及上面提到的那些“理论”。
一、历史地观察当代中国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都与自己成长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真正了解当代中国,不仅要看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也要看她成立以前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当代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初,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然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用我们的话说,叫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苏联当年所实行的一党制与排斥市场和私人经济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实行的以多党制和私有制作为制度基础的资本主义。为什么中国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而不是别样的道路呢?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是很难明白的。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域辽阔,但四周多有天然屏障,在地理上相对封闭。考古发掘证明,至少170万—180万年前,人类就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并出现了建立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础上的统一的城邦式国家。在2200多年前,秦始皇将一度被诸侯们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形成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制国家。从那时往后的2000年里,中国与其他古老国家相比,有三大特点。第一,尽管有过国家分裂和战乱,但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要趋势。第二,尽管有过非汉族掌握中央政权的朝代,但由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始终处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第三,人口和经济总量始终占据世界第一位,据英国经济历史学家麦迪逊的估计,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在这两个方面大约都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自18世纪后半叶起,欧美各国掀起工业革命高潮,并在此前后,纷纷建立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强盛的西方霸主英国为平衡其海外贸易,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不仅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而且严重影响中国的财政收入。19世纪30年代末,清王朝决定禁止鸦片贸易。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清王朝的衰落,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种种救国对策,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不接受西方的制度;在维护封建王朝的前提下部分学习西方制度,搞君主立宪;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同时抗拒西方列强的入侵等等。还有许多爱国者,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改良,直至辛亥革命。事实证明,这些主张和实践,统统没有解决问题。
正当中国人迷茫彷徨的时候,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两年后,中国在它的影响下爆发了把反帝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的“五四”爱国运动。又过了两年,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已经出现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西方列强的入侵虽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们并不想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而只想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所以总是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削弱中国的主权,压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也总是靠出卖主权和民族工商业的利益来换取西方列强的支持。因此,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必须首先消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这两大障碍。而要做到这一点,在丧失民族独立、没有一点合法斗争空间的旧中国,只能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联合广大农民,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走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历史证明,共产党的主张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扫清了政治障碍。
中国这种独特的历史过程,决定了新中国在成立之始没有也不可能选择西方普遍实行的多党制、议会制,以及一些国家实行的联邦制,而是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对当时国内资金匮乏、农业生产力低下、工业基础落后、科技人才奇缺的局面,以及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抓住苏联答应全面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机遇,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放弃了原本打算实行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政策,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国有化、集体化,把有限的资金、物资、科技人才等资源集中用于工业化的基本建设,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企业缺少自主权、产销互不见面、对市场反应不灵活等弊端,为此,新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便提出了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但后来由于中共中央在指导思想上犯了错误,这种探索一度走偏方向。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在实行了一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后,于1992年转为建立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和国有控股、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私营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5%、17%、60%,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的19%、28%、34%,占工业税金总额的52%、18%、22%。目前,商品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的部分,在零售、农产品收购、生产资料出厂这三个环节中,分别占96%、94%、87%。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并开设了证券交易所和大宗商品交易所。与此同时,兴建了经济特区,开放了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可见,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同计划经济体制时相比,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近30多年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实行了党政职能的适当分开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扩大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实施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扩大了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实行了领导干部的任期制、退休制、问责制、辞职制、审计制,建立了重大事项的报告制、质询制、听证制,推行了差额选举制、政务公开制,部分县乡试行了直选制,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定了现行法律235部、行政法规690件,由各省和经济特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8800余件,由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700余件。事实说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民主与法制得到了极大加强,公民合法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今后,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还要继续深化。但是,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的前提是有利于政局稳定、人民团结、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照搬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的制度。因为,这种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如果生搬硬套,不仅不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而且必然会引起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直至国家分裂、内战爆发、难民成群,使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丧失殆尽,最终退回到被外国势力瓜分的旧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