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简述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瑞典、韩国、荷兰和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5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许多方面的认识上取得了进展。
与会者认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但“道路”、“模式”等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含义,各国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任何一种发展道路和模式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都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离不开对当代中国历史的考察,否则难以将问题搞清楚。只要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中国道路是一条既与全球发展密切联系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现代化而作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这条道路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虽然有借鉴意义,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同样不能盲目照搬。
与会者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与会者也认为,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与前30年之间存在着继承性和连续性,如果没有前30年所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雄厚物资基础、有利国际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想象的;而看不到后30年在关于国家发展的基本理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工作、国际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前30年的超越,也难以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
与会者还指出,中国以往依靠大量引进外资、大量使用较低成本的劳动力、大量消耗各种资源、大量出口低端产品来支撑高速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国际国内新的经济格局下是难以持续的,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已逐渐进入拐点,因此,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是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时应当着重加以探索的问题。
与会者还就如何认识新中国60年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如何评价新中国各领域的具体成就以及如何认识史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史学研究如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相结合等深入交换了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