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怎样观察当代中国
发布时间: 2011-12-02    作者:朱佳木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10-07-02
  字体:(     ) 关闭窗口

首先,当代中国具有继续发展的制度优势。

现在世界到处都在热议“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我认为,人类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可以也应当相互借鉴,但不存在“普适”的模式。我们不赞成中国照搬苏联和西方经验,也不赞成其他国家照搬中国经验。如果说有一个“中国模式”,这个模式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种模式。如果说有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说这条道路具有“普适”的意义,这个意义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情况的结合。正是根据这个原则,当代中国实行着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既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的总体和谐,有利于各个民族、各种信仰的人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大业基础上的大团结。这些制度保证了当代中国过去的发展,也一定可以保证它今后的发展。

其次,当代中国具有有利于它继续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使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要实现速度和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当前和长远利益。这个指导思想所针对的,正是中国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相信,只要把这个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就一定会得到克服,中国的发展就一定会实现可持续。比如,针对耕地减少的压力,我们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基本耕地保护措施;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改进种子、化肥、农药等途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保证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又比如,针对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更加严格的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修建水源工程、防治水污染、开发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等办法,保证水的基本供应。再比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我们一方面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对化石能源进行低排放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改善生态,通过发展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证2020年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供应的比重达到15%2010年,中国的碳排放已经比2005年下降了10%,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及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并且均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我国向世界兑现减排承诺是完全有把握的。

再次,当代中国拥有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13亿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因此,人们对生活的任何不满,都有可能归咎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市场经济、全面开放的环境下,难免出现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问题,更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但是,中国共产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与人民群众长期共同奋斗的历史,有自我批评和不断清理自身污点的传统。为了保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曾连续不断地开展过各种整风运动;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隔几年也要在全党范围开展一次自我教育活动,并让党内外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评议;同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探索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路径和方法。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成效和认真清理自身蛀虫的态度是认同的。因此,他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但总体上是充分信任的,对党和政府的各种号召也是积极响应的。现在,为新中国建立和初期建设而奋斗过的几代人已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任务,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人,尤其是被称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正逐渐成为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能否像前辈那样,对祖国充满热爱,甘心情愿为祖国牺牲个人利益,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但是,当人们看到发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时,大部分志愿者和在世界各地自发保护火炬传递、为五星红旗呐喊助威的,正是那些“80后”和“90后”,看法开始改变了。目前在全国8000万共产党员中,35岁以下的人约占24%;每年新发展的学生党员约占新党员的1/3。今年对140所高校2.5万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大学生有入党意愿,对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人分别占89.6%98.1。就连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的某些西方人也哀叹:“这一代人是伴随中国强大、在爱国主义高涨的氛围中长大的,要他们反对自己的国家确实很难做到。”中国人勤劳节俭的传统在绝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在进城务工、出国经商的人身上,也被比较多地保留下来,这使高储畜率可以继续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年轻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老一代,这对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也是有利条件。只要有这样的党和政府,有这样的人民,中国就会有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中国前进的步伐就不会停顿。

再次,当代中国拥有总体和谐的国际关系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近代以来曾有过受尽欺凌、侮辱的历史,与世界上各被压迫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感受。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同印度、缅甸的领导人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29国首脑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加强团结的方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后,中国始终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亚非拉大多数国家也一直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近30年,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继续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开放中奉行互利共赢的战略,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现在发展水平虽然还很低,但一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迄今为止,中国免除了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26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向非洲国家提供了100多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向越南等东盟国家提供了15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还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援建了学校、医院、饮水设施、文化体育场馆等等。另外,中国积极参与了朝核、伊核、阿以冲突、苏丹达尔富尔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应对能源、粮食、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全球问题。当然,中国只能承担与它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而不可能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承担所谓的“大国责任”,更不可能搞什么“中美共同治理世界”。

对于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多数国家是认同和称赞的。也有少数人说三道四,例如,看到近些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便指责中国是什么“掠夺非洲资源的殖民主义”。历史告诉我们,当欧洲人于15世纪末发现非洲时,中国上万人的船队早在此前80多年就到过那里了。但中国人到非洲只是交换货物,从来没有在那里杀人放火,抓奴隶,抢东西,建殖民地。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自己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偿援助了坦赞铁路的修建,向非洲派出大批医疗队员,也没有拿过一滴油、一块矿石。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于各国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需要,中国开始向非洲等地区的油气资源投资并进口非洲的石油。但非洲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只占非洲出口量的10%左右,远远低于非洲向美国和欧洲各占30%多的石油出口;而且,中国的投资也不到各国在非洲投资总额的16%。有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说:国际金融危机使非洲发展步伐放慢,世界金融体系把非洲遗忘在边缘,而中国仍然支持非洲的发展,兑现承诺,扩大援助,说明中国是非洲“全天候”的朋友。有的非洲官员说:中国的投资项目不仅在能源领域,也在基础设施方面;最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成本是欧洲的1/4,而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就连有的法国政治家也说:中国将非洲视为未来的市场和真正的合作伙伴,中国的成功经验应当引起法国人乃至西方世界的思考,而不是道德批评。

正因为中国有上述有利条件,一定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所谓“中国崩溃论”,不过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中非关系在过去10年里取得了很大发展,双边贸易增加了9倍,已超过1000亿美元。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中非峰会上宣布了对非合作的八项举措;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又在此基础上宣布了对非合作的八项新举措。所有这些,更加巩固了中非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诸位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中国研修减贫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无疑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非人民的传统友谊。我预祝大家在中国的学习、研究和生活一切顺利,也希望我的讲解能为大家了解当代中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下面,欢迎大家提问题。

 

(以上统计数字除正文说明出处者外,均引自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统计摘要》、《国际统计年鉴》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表的文章)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1. 观察中国政治要有认识论上突破
    2. 蔡昉:观察中国经济要走出经验主义误区
    3. 以市场之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简政放权新观察之四
    4. 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好于上半年
    5. 深度观察·地方巡视②:变五年巡一轮为一年一覆盖
    6. 2014:“反腐”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热词
    7. 胡乔木:历史需要不断重新观察
    8.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挑战观察
    9. “单独二孩”效应尚须观察
    10. 对当前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等几个热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