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学界解读
刘国新:深刻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
发布时间: 2013-03-11    作者:刘国新    来源:国史网 2013-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深刻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刘国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之一,对这一内容的科学解读,可以使我们加深理解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重大理论的观点,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第一,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但只有百余字篇幅,内容主要是讲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则用1300余字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全面转变、深刻变革的问题,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关乎给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的历史性课题。

   第二,极大丰富党的执政理念 十八大报告在如何对待自然,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如何节约资源,如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关于如何对待自然。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新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强调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自然,就是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报告提出“三个空间”、“三个格局”、“三个给”等。“三个空间”即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三个格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三个给”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解决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第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分为国内的与国外的两个原则。从国内看即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从国外看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也是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第四,规划海洋强国战略  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体现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这一点,从国内国际两种环境看、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看、从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看,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建成小康社会,人的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等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我们的后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总之,就像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已经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怎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对于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

   第一,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节约资源,就中国目前状况而言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以能源为例,中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据2011年统计:中国每天需要能源920万桶原油,全年46亿吨。按此趋势,在2020年前,中国每年将需要原油6亿吨。供应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如果结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现实,从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角度看,这无异于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因此,不能无节制地使用资源,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水资源同样是有限的。中国是全球13个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水利专家指出,现在使用的地下水是一亿年前的。水是无法再生的,除了节约没有他途。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土地的状况同样如此。中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还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二,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由于一段时间里,部分地区对国土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无序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亟待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此,要有针对性的推进综合治理。当前重点要整治的是污染物排放。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致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为此,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其次要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同时,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再次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包括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在完善中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到位。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依靠市场机制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既然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任何对其的破坏和损害的行为都应受到追究,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产业调整,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的要求和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无疑将迫使企业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着新型工业化目标努力。制定并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力度,广泛开发推广应用太阳能、LED和储能电池产品技术,推进废旧汽车拆解中心、旧家电回收中心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对于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布局等政策的,如:水源保护区内从事除油、酸洗、磷化、印刷、食品加工、饮料制造、制药、印花、汽修或其他可能排放工业废水的项目等企业将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和限制。新建项目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对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环保部门对高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治理计划。对支柱产业配套所必需的非鼓励类产业和项目,采取诸如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引导这类产业和项目逐步入园,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安全消防设施统一建设,重点管理。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产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迄今中国最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实施10年有余,一退一还,林茂粮丰,重点工程区地减粮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谷物单产比非退耕还林省市增长较快。在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98年下降34%的情况下,退耕还林工程区粮食总产量增加5213万吨。退耕还林后,林农在薄地上开起了“绿色银行”,通过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农家乐等多种经营,发家致富。退耕还林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很多通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拓宽了增收门路。2011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5247元,2007年以来年均实际增长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12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8944万公顷,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对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区昔日荒山秃岭、满目黄沙、水土流失的面貌得到了大幅改观,一度远离的绿色正在大步回归。长江水文局监测,长江输沙量减少,现在年均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比2003年减少77%,“退耕还林工程功不可没”。

   第三,推动公民有效参与公共事务,发挥民意表达的正能量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有利于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空气、水、阳光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的基本条件,人们对这些要素的感受最直接,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环境好坏和利弊做出反映,从而形成强大的群众监督。

                                                                [责任编辑:杨文利]

    1. 中国森林建设之路(1949~2013)
    2.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喝彩
    3. 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4.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集体学习
    6. 《求是》发表马凯文章: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7. 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
    8. 李克强致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汪洋出席开幕式
    9.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综述
    10.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