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记忆 >> 历史不会忘记
冀东暴动
发布时间: 2015-08-19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8-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原标题:冀东暴动

送布衣野夫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从来没有哪一次能够像抗日战争这样,有着如此广泛、如此深入的民众奋起和抗争。
  不能不说,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发动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关系。
  酝酿
  1938年5月,在天津法租界,一个由多方人士参加的秘密会议,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召开了。
  参加会议的有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李运昌,有国民党员洪麟阁,还有无党派人士高志远、杨十三等。共产党员李楚离、王仲华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领导成员的名义参加并主持了会议。
  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在冀东发起抗日暴动!
  能来参加这个会的人,都不是一般人物,他们都是多年从事抗日活动的各路豪杰,每个人的身后,都代表着一支抗日的力量。
  “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9月,中共北方局指令李运昌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发动冀热边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而这次秘密会议的召开,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中共中央已经决定,派出宋时轮、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为那里酝酿已久的抗日大暴动,点上最后一把火!
  秘密会议做出了发动冀东抗日暴动的决定。会议决定组建冀东抗日联军,推举高志远为冀东抗日联军司令,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而王仲华、李楚离则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领导成员的身份,分别前往指导高志远部和洪麟阁部。
  暴动举行的时间,定在了7月16日。
  高志远枪刺汉奸
  冀东人民深受日寇、汉奸的压迫,怒火早已压抑不住了。
  高志远刺杀汉奸刘佐周的事迹,早就在冀东这片土地上传为佳话。
  高志远,又名高翔云,是滦县多余屯人,1907年出生于当地的一个富户家庭。他自幼喜好玩枪,二十来岁时,枪法已然精熟,而且双手双枪,百发百中。他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榆树,上面的鸟儿经常是他练枪的好靶子。据说他要想打下一只活鸟,这只鸟掉下来肯定不会死。
  那个时候,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冀东一带局势十分混乱,地方上兴起自办民团的风气用以自保。由于高志远为人和气、仗义疏财且枪法精熟,就被推举为滦县三区民团大队长,手下约有300人。
  1933年《塘沽协定》出笼后,王铁相部、李际春部等汉奸部队编为“保安队”。和日本人关系极为密切的刘佐周到了滦县,出任保安队总队长。
  1935年2月,刘佐周开始实施吞并滦县民团的计划,提出由保安队派员指导各区民团训练,实则为了夺取民团实权。一向具有抗日思想并曾多次参与抗日活动的高志远,对刘佐周的这一套自然不买账,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
  1935年2月21日,高志远联合滦县四区、五区的民团队长陈宇寰等人,宣布在马城起义,公开与刘佐周对抗,捆绑了刘佐周派来的副队长,打垮了刘佐周的马队,然后齐集倴城,喊出“到山区参加抗日队伍”的口号。刘佐周倾重兵镇压,民团抵挡不住,马城起义失败。刘佐周追捕高志远未获,回头将高家洗劫一空。
  1935年8月4日,高志远与朋友陈国武掌握到刘佐周的行踪,在滦县火车站附近设下埋伏。高志远化装为厨师买菜混入车站,当刘佐周下了火车、准备换乘汽车之际,高志远一枪击毙刘佐周。高志远自己脚部受伤,在陈国武策应下逃出现场,辗转于附近村庄,在群众的掩护下潜伏养伤。
  高志远刺杀刘佐周的行动,固然带有个人仇怨因素,然而,这种刺杀汉奸的义举,还是受到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普遍赞誉,一时成了传奇人物。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共党员、以“一二·九”学生领袖身份和高志远早有交往的王仲华,在参与策划冀东抗日暴动时,首先就想到把高志远拉进来。
  冀东抗日暴动中,高志远率领的民团武装,是各路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
  由于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快速东进,以及冀东人民起义消息的暴露,敌人准备全力镇压。形势紧迫,情况危急,于是轰轰烈烈的冀东抗日大暴动提前开始了。
  7月4日,敌人先在滦县动手,到多余屯去捉拿高志远等人,被高志远闻讯走脱。7月9日,王仲华、高志远在多余屯召集紧急会议,准备暴动。从暴动开始到8月初,高志远负责的滦县南部地区的暴动队伍共有12个总队,约2万余人。在暴动过程中,高部两次攻打滦县城,攻占5个火车站,火烧滦河铁路桥,炸毁日军油库和洋火公司,巧取汀流河伪据点,占领倴城,连续三次联合其他抗日队伍攻打乐亭,最后光复乐亭。
  高敬之骂城
  如果说,高志远的抗日暴动是谋划已久,那么高敬之的暴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拍案而起。
  在冀东抗日暴动的大潮中,“高敬之骂城”的故事可谓一段佳话。
  高敬之是卢龙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为人急公好义,在当地群众中颇有威望。高敬之后来回忆说,1935年大汉奸殷汝耕搞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名为自治,实际上完全是日本人说了算。就是在卢龙师范,也派去了一个叫高桥的日本人,名义上是教员,实际上是监探。这个高桥非常仇视中国人,连晚上都要以枕头为靶子,练习刺杀中国人。这场景惹怒了高校长,和高桥当面冲突起来。结果,县里的日本“顾问”得知此事,到处跟学校找茬儿,最后竟威胁经费不足,要停办学校。
  高敬之恨透了日本人,常有豁出来和日本人干的念头。1938年7月上旬,冀东各地抗日暴动的消息传到了卢龙县,高敬之觉得时候到了。
  村子里有个叫王殿的雇工,个子大,胆子也大,曾在外面当过两年兵,回来后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流浪。高敬之看见他,便说:“大王殿,你也是条汉子,就这么呆着?”
  王殿反问:“高校长,您说,这年头我不呆着干什么?”
  高敬之说:“组织人,抗日!”
  王殿说:“您领头,我干!”
  高敬之当即掏出半盒名片递给王殿:“用我的名义,你去拉人吧!”
  就这样,王殿带着高敬之的名片,在附近村子挨门挨户地游说:“高校长当司令,起来抗日,你们干不干?”
  一家伙就拉起了400多人,还拉来了好多条枪。王殿把人带到高敬之面前,还塞给他一把美国“橹子”。
  高敬之就带着这伙人,浩浩荡荡攻打卢龙县城去了。
  到卢龙城外举目一看,军警和保安团早就站在了城墙上,荷枪实弹准备应战。高敬之先派人把县城周围的电话线割断,然后走到城东南角外面的娘娘庙前,登上庙台,冲着城墙上的军警喊话:“弟兄们听着,咱们都是中国人,都不想当亡国奴。我们起义是为了抗日,现在我们要进城捉拿日本顾问。你们快叫‘牛犊子’出来讲话!”县长姓牛,“牛犊子”是他的绰号。
  高敬之带着一个护兵,从东南角开始绕城,边走边冲着城上不停大骂:“‘牛犊子’是吃里扒外的汉奸,他不是黄帝的子孙,不是中国种。有种的,起来抗日,打死日本鬼,活捉‘牛犊子’。我高某人要是干过缺德事,你们就冲我开枪!” 高敬之从南门一直骂到北门,骂得口焦唇燥,实在没劲了,就躺在北门外歇着。城上的人纷纷往下给他扔仁丹、扔西瓜。
  太阳落山,牛县长眼看形势不妙,偷偷从县城蹓走。保安团的士兵们打开了城门,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高敬之“骂”开了城门!
  伟力传奇
  沂蒙红嫂知多少
  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深厚伟力,不仅仅体现于男儿拼杀在战场,中华女儿们也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巨大牺牲和杰出奉献。她们有的和男儿并肩奋战在抗日第一线,更多则在后方承担了艰苦卓绝的义务。没有她们,也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沂蒙红嫂救助伤员的故事曾在舞台上被广泛传颂,而在真实的抗日战场上,这样的沂蒙红嫂其实难以尽数。
  八路军老战士郭伍士,1947年从部队复员后没回山西老家,而是选择留在沂蒙山区成了家。1956年,他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后,更是举家搬到了沂水县桃棵子村,和“母亲”祖秀莲住在了一起,一直为老人养老送了终。
  这样深厚的“母子”情谊,是用生死考验凝结下的。
  1941年农历九月,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一天下午,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执行侦察任务时,在桃棵子村南挡阳山下被鬼子5颗子弹打中,倒下后又挨了几刺刀。有一颗子弹从两腮穿过,牙被打碎好几颗;肚子被刺穿,肠子露在外面。鬼子以为他死了,谁知他又苏醒过来,用军上衣扎紧肚子上的伤口,朝桃棵子村爬,爬到祖秀莲家门口时晕倒了。
  那时,谁掩护八路军、救护八路军伤病员,叫鬼子发现后都得杀头。祖秀莲发现了晕在门口的郭伍士,根本不去想那些,赶紧把郭伍士架进屋里,抠出他嘴里沾着的碎牙、血污,一盅一盅地喂水。
  晚上,鬼子又进了桃棵子村。祖秀莲叫上张衡军等几个游击队员,把郭伍士背到村后崖下一个洞子里藏起来。她天天躲开鬼子,到石洞里送水送饭。为了给郭伍士补养身子,她把自家的两只母鸡都杀了熬成汤,喂给郭伍士喝。
  待了一个多月,郭伍士的伤情好转,被转移到一个八路军医院里。郭伍士在医院养好伤后,很快就回到了部队。1947年复员后,他没回山西老家,在沂南县隋家店子落了户成了家。
  郭伍士做了一副小挑子,一头挂上烧酒、一头挂上一盆狗肉,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边卖货、一边打听救护自己的“娘”。1956年,他找到了桃棵子村,见到了祖秀莲,正式认祖秀莲为娘,和张衡军几个认了兄弟。1958年春,郭伍士一家从50多里外搬进了桃棵子村,在村里安了家。
  1977年7月,祖秀莲去世。1984年,郭伍士也去世了。而他们的后人依然亲如一家。
  伟力人物
  陈嘉庚的抗战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居住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的抗战,也是全世界中国人的抗战。
  在全民抗战的浪潮中,素有爱国传统的海外华侨以空前的规模组织起来,以各种方式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陈嘉庚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爱祖国 讲信义
  很多人知道陈嘉庚,是因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
  1891年,陈嘉庚17岁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生意失败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打拼出了自己的实业。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就回家乡福建集美陆续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除了捐资兴建厦门大学,陈嘉庚常被人称道的还有一件事。他的父亲去世时,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陈嘉庚经过一番打拼,生意稍有起色,就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全部债务。
  这样两件事,让陈嘉庚赢得了“爱祖国”、“讲信义”的声望。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声望,让陈嘉庚在华侨界牵头援助抗战时,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南洋抗日之巨头”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嘉庚先后担任“新加坡筹赈会”和“南侨总会”主席,成为南洋华侨抗敌救亡的一面旗帜。陈嘉庚在所属企业已经收盘的情况下,自己仍带头认常月捐每月2000元,直到抗战胜利。为了加强南侨总会领导,他索性住进怡和轩俱乐部,不分昼夜地领导抗日救亡工作,筹得捐款数额甚巨。
  陈嘉庚为抗战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组织三千多名熟练机工回国,为保障国际运输线的运转立下了大功。
  身藏小包氰化钾
  1942年1月,马来亚全境陷落,新加坡危急。陈嘉庚当机立断,将华侨义捐等项银行存款800多万元悉数汇回祖国,继续支持对日抗战。
  由于英政府无意坚守,新加坡于2月中旬沦陷。在友人一再催促下,陈嘉庚于2月3日凌晨乘小船离开新加坡,就近避难于爪哇。不久,爪哇群岛全部沦陷。在当地华侨和集美、厦大校友掩护下,陈嘉庚历经数月辗转颠簸,于同年8月改名换姓隐居玛琅。日寇对陈嘉庚早就恨之入骨,认定他是“南洋抗日之巨头”,宪兵队日夜搜捕,一时间风声鹤唳。陈嘉庚身上一直藏着一小包氰化钾,防备“万一”。
  伟力背景
  民兵 妇救会 儿童团
  雁翎队 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雁翎队。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包运船,令敌人闻风丧胆。这就是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
  戎冠秀 河北省平山县妇女戎冠秀,早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积极为八路军筹集粮草,组织妇救会、识字班,宣传抗日,带头送子上前线,积极支前,照顾伤员,被誉为“子弟兵母亲”。
  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儿童团员王二小,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放牛娃王二小将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王二小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伟力观点
  人民战争的伟力究竟在哪里?
  回眸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抗日战争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召唤下,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终于团结起来,实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举国奋起。
  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结合,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到处燃起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历史证明,只有动员起全国人民,才能真正筑成战胜敌人的“血肉长城”。
  抗日战争,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在抗日战争的舞台上,中国人民上演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们大摆地雷阵,把侵略者炸得人仰马翻、心惊胆战。他们依靠创造的地道战,把户与户相连、村与村相通,筑成一道道坚固的地下长城,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他们在山岗、在平原、在江河湖海、在交通线上,到处摆下歼灭敌人的战场,从而使敌人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作者李庆刚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1. 智勇双全——包森
    2. 杨十三:从大学教授到渤海毓雄
    3. 挺近!挺近!——伍晋南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蓟县军民抗战
    5. 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永不消逝…
    6. 为军属维权 替军人解忧
    7. 中共中央为什么在1935年派刘少奇到华北去工作?
    8. 中国优势产能对接国际大市场
    9. 政治认同与斗争手法
    10. 中央苏区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探索实践与现实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