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与陈嘉庚:相知于抗战 同舟共济于建国大业
发布时间: 2010-08-12    作者:任贵祥    来源:中国网 2010-08-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相识相交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

  陈嘉庚早年曾跟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并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但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革命功败垂成。陈嘉庚对此颇感失望。进入20世纪20年代,国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故——中国共产党诞生并登上中国革命舞台,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由于长期侨居海外,陈嘉庚对中共及其领导人毛泽东有所耳闻,但并无接触。他一直把南京国民政府当作正统,并对蒋介石“抱有厚望”。参见《陈嘉庚先生纪念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出版,第9页。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高举抗日大旗,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界包括海外侨胞的广泛响应,广大华侨以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投入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浪潮中。抗战时期中共制定了比较成熟的侨务政策,与海外侨胞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这为毛泽东与陈嘉庚提供了相识、相交的历史机缘。

  为了慰劳国内抗日军民和考察抗战实况,陈嘉庚亲自发起并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于1940年3月回国考察。在重庆,陈嘉庚受到蒋介石及其党政要员们的“热情接待”,蒋还授意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朱家骅设宴招待陈,“宴间朱君招余入国民党”,被婉辞。参见陈嘉庚:《南侨回忆录》,香港草原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蒋介石几次会见陈,除攻击谩骂共产党外,还连续三次征求陈对国民党的意见,意欲拉陈入党,亦被婉辞。陈嘉庚抵达重庆不久,周恩来代表中共到其住处看望,毛泽东闻讯后电邀陈访问延安。5月31日,陈嘉庚偕慰劳团成员李铁民、侯西反二人冲破国民党重重阻挠来到延安,受到边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与陈嘉庚首次会面。陈嘉庚对延安进行认真的参观考察,多次与中共领导人会晤。朱德总司令在军务繁忙之际亲自陪同陈嘉庚参观;毛泽东两次到陈下榻处,“或同午饭,或同晚餐”,“谈得十分诚挚”。参见《张楚琨诗文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据当时在延安的归侨回忆,毛泽东、朱德与陈嘉庚至少“晤谈”四次。参见王唯真:《陈嘉庚访问延安》,《回忆陈嘉庚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通过短暂的考察和交往,陈嘉庚感到,中国共产党人是坦诚务实的,毛泽东“是一个好领袖”,“他和蒋介石的为人,完全不同”。参见香港《华商报》1949年3月2日。由此,他“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身上”,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参见张楚琨:《陈嘉庚光辉的一生》,《华侨领袖陈嘉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6页。

  陈嘉庚的重庆和延安之行,通过与国共两党首脑的接触交往,思想信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位信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老同盟会员,对他以前熟悉的国民党及其领导人产生恶感,对以前陌生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则产生了好感。在南返途中,陈嘉庚对国内抗战如实谈些观感,却遭致蒋介石的袭扰,甚至在侨社中进行倒陈活动。在陈受到攻击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以毛泽东、周恩来名义致电陈嘉庚,予以精神鼓励。

  作为中共领袖与海外华侨领袖,毛泽东和陈嘉庚在抗日战争中相识相交。这种相识虽是历史的一瞬间,但身知心知,对两人后半生的友谊奠定了深厚基础。陈嘉庚后来在抗战中领导全南洋华侨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毛泽东送给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条幅以示赞赏。通过这次相识,陈嘉庚对中共及其领导人的认识发生深刻变化。如廖承志所说:“通过实际观察,陈先生加深了对我党的了解,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中共党史资料》第18辑,第129页。曾长期在陈嘉庚身边工作的张楚琨认为:“延安之行是陈嘉庚一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张楚琨诗文选》,第14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