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文化建设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论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12-10-17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10-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


  1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但这一瞬中蕴含的精彩却足以铭刻下中国文化新的坐标。10年里,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网,出版了世界最多的书报杂志,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位居世界前列;10年里,我们完成了空前复杂的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自然村,亿万群众因此受益。
  这10年是中国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10年,是文化基础设施日益普及的10年,是城乡文化差距不断缩小的10年,是文化消费日益扩大的10年,是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10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10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面。文化既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只有把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10年来,文化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再到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10年来,各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频密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三次以文化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文化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事实证明,我们党不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愧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巨大智力资源。
  (二)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文化也不例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推陈出新,发展壮大,这是一种文化具有生机活力的重要标志。反之,保守僵化只会窒息文化的生存。当旧有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要求,就要解放思想,进行改革。1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数千家报刊,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100多家文艺院团,上千家影视公司……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吃皇粮”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市场主体的激增使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增,文化市场空前活跃,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全国人民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看一台戏的文化贫乏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目前我国年出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电影产量连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年产电视剧上万集,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我国文化产业仍然逆势上扬,表现出强劲的活力。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既要保障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要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从长远来看,只有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有后劲。因此,保障群众基本的读书看报、欣赏影视的文化权益至关重要。10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不论是发展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还是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其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10年来,通过加大投入、改革机制,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开展,基本覆盖全国有条件的行政村,正在向自然村延伸。遍地开花的文化设施把科学文化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极大缩小了城乡间的文化差距。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降低了门槛,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属性日益彰显。
    1. 以能源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2. 王小广: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
    3. 新时代新理念引领国企国资高质量发展
    4. 奋力打开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5.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6. 高等教育应对不确定性的世界的九个着力点
    7. 转向高质量发展靠的是制度竞争
    8. 河南,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
    9. 以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
    10. 聚力提升城市创新度,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