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 学者观点
全面科学历史地评价毛泽东
发布时间: 2013-12-30    作者:陈雪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2-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围绕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如何看待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用什么标准来评价,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怎样正确分析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等等。对这些问题,在理论界乃至在群众中长期存在不同看法。这些问题,“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坚持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认识毛泽东

  评价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也不能孤立地观察和判断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对于领袖人物,还要正确认识领袖同阶级、群众、政党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这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他还对毛泽东的功绩和错误作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毛泽东同志同任何别人一样,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在他的伟大的一生中的这些错误,怎么能够同他对人民的不朽贡献相比拟呢?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如果谁在对待这样严肃的问题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那末,他就会受到党和群众的责难。”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评价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历史人物,才能得出公正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评价毛泽东要注意“三个坚持”“三个反对”

  评价毛泽东,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反对片面的观点。邓小平说过:“我们不能要求伟大领袖伟大人物、思想家没有缺点错误,那样要求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陈云也说过:“要求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是不可能的,是空想。这不符合辩证唯物论,也不符合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意见。”坚持全面的观点评价毛泽东,必须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功绩与错误,不能以偏概全。不这样,就不符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对此,邓小平尖锐指出:“我们必须坚决地维护毛主席这面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安定团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影响问题。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注意维护毛主席这面伟大旗帜,决不能用这样那样的方式伤害这面旗帜。否定毛主席,就是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定了整个这一段历史。”

  评价毛泽东,要坚持科学的观点,反对感情用事。坚持科学观点,要求以客观的、理性的、公正的态度评价毛泽东,而不是以主观的、感情用事的、偏激的态度评价毛泽东,无论是肯定他的功绩,还是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采取这样科学的态度,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是在历史过程中长期锻炼出来的,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正如朱德所说:“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承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对于这样一位 “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的评价,必须坚持科学的观点。否则,就不能获得正确的判断,甚至会产生消极有害的影响。

  评价毛泽东,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些人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用一些所谓“历史细节”和敌对势力杜撰的“解密材料”来否定革命,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丑化、贬低党的领袖,他们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有的人站在历史和人民的对立面,不顾事实,不顾人民的根本利益,颠倒黑白,肆无忌惮地污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公然妄称:“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不是袁世凯,而是毛泽东。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皇帝,但他比秦始皇和历代皇帝更加强大,统治更加严密。”这种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反科学的观点,必然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和批判。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