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好是我退休的第十个年头。我有两点认识。第一点,历史研究也好,学术研究也好,甚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前进。有时是胜利地前进,有时是经过曲折的道路前进,总的趋势总是向前发展,不会后退。第二点,我曾讲过,20世纪100年的学术历史怎么概括,可以有不同角度,总的一句话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100年的著作摆来展览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反过来讲,学术的发展证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唯一正确的方针。
从学术上讲,清朝末年真正研究西学的就是蔡元培和王国维,他们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康德、叔本华等。梁启超是学术界的政治家,主张很多,但是实践的东西并不多,真正系统地研究西方的还是蔡元培和王国维。
我认为西学要认真研究,不是学皮毛。梁启超说当时学术界的年轻人都以学西学为时髦,以学新名词为时尚,但只是了解些皮毛,并没有真正做好。马克思主义也要系统地研究。它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就有一种将其简单化的倾向。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有学问,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不对。简单否定是不对的,只举大旗也不对。现在是只举大旗的人多,认真读书的人少,需要认真地、实实在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用来研究学问、指导思想。
我认为,今后的学术发展还是要贯彻“双百”方针,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学术发展和社会上的各种事物一样,都有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不会因人的主观意图而改变。当然,人们可以引导和干预,但是总的趋势是客观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要很坚决地贯彻这个方针。
我曾经和一些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谈过一个意见,就是现在搞学术“规范化”不能取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些技术性的“规范化”已经妨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42年延安整风的时候,毛主席写了几篇重要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反对党八股、洋八股,这对我们现在仍有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学习。过度的“规范化”是不好的。当然,从杂志社、出版社来讲,要求形式上一致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有个前提,即尊重作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作者。尊重作者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越短越好,不是字数越多就越好,过分地提倡“量化、规范化”,都对学术发展不利,都妨碍“双百”方针。
每一代人都带有时代的痕迹,不管你愿意与否,都会受到前代的影响,同时会带有自己时代的印记。各人可以形成各人的风格。从领导方面来讲,或从把握方向的角度说,我相信两点:一是“双百”方针,一是相信不断前进。
在前进中,大浪淘沙会把很多东西淘下去。现在各种各样的书籍出版得很多,但是一个时期过去之后,一筛选剩下不了多少。这是客观规律,好的东西会留下来。有人跟我说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现在马克思的书在西方又“火”起来了,很多人去看马克思的著作,这就证明他的论断是正确的。这也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不对的东西热闹一阵之后就会下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