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意义,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重大意义。
经过文艺复兴,欧洲在17、18世纪走向近代化,形成国民国家。19世纪,继非洲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化之后,英法等国在亚洲积极推进殖民地化政策。这时,中国清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弱,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直接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甚至面临像印度那样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危险。
在这样的形势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忧国之士奋起主张变革,分为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孙中山起初主张牺牲较少的改良主义,但此路不通便成为革命派。经过10次起义失败,终于1911年10月10日革命成功。1912年1月,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被推举为大总统。
因为革命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而改良主义牺牲较少,所以这些年来,革命主义不如改良主义之说盛行。但这种观点是以现实的和平环境议论革命与战争年代,是不顾历史条件的主观臆断。历史证明,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尽管辛亥革命成功了,但当时的国内外条件迫使中国陷入长期分裂状态。第一个时期是军阀割据时期(1911—1927年),各军阀后面有列强的支撑,实际上仍然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第二个时期是国共内战时期(1927—1937年),尽管国民党中央政府占主导地位,但有共产党地方政府,处于分裂状态。第三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联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因为这个时期有过伪满洲国和汪精卫伪南京政府,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第四个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第五个时期是两岸分裂时期(1949年至今),实际上是美国军事力量的干涉所致。
第五个时期又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共两军对立阶段(1949—1979年)。第二个阶段是由于大陆采取改革开放政策,海峡两岸开始进入交流阶段(1980—1995年)。先是通过香港的经济交流,1987年蒋经国宣布赴大陆解禁后逐渐地走向政治交流。第三个阶段是“台独”危机阶段(1996—2008年)。由于两岸以共同努力遏制“台独”、促进和平统一作为渐进目标,两岸统一力量由被动转为主动,终于渡过了难关。第四个阶段是和平共同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有大发展,民进党内部的现实主义者开始取得优势地位,可以预料这一良好状态将持续下去。
未来100年将是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国和印度等文明古国重新展翅的时期。对中国来说,将是海峡两岸共同振兴中华、对人类作出新贡献的100年。要达到这个崇高使命,就必须坚持在振兴中华的过程中实现和平统一。在笔者看来,10—20年之后,和平统一有望得以实现。理由如下。
1.美国军事影响下降。众所周知,台湾未能统一的关键性障碍是美国军事力量在世界占压倒性优势。但如今,美国负担不起充当世界宪兵的军事费用。随着国防费用的不断缩减,美国军事力量对台湾的影响会急剧下降。
2.大陆经济水平上升。过去,台湾人担心统一后生活水平下降。但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两地经济差距大为缩小。再过10年,人均经济水平将更加靠近。
3.台湾人意识可能发生变化。以上两个因素的变化,将促进台湾人意识的变化。只要两岸有志之士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在10年内加以改变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上述看法站得住脚,那么和平统一的视野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就是以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思想积极绘制王道之蓝图。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第6讲说到,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之后,以固有的道德和和平为基础统一世界,实现一个大同之治。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在中国,不管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将大同世界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可见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海峡两岸一方面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继续加强交流,以打造和平统一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共同大力提倡大同世界论的王道之理,此乃21世纪海峡两岸振兴中华、实现和平统一之捷径。
(作者单位:日本福井县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