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阐述的理论内涵,不但反映文艺发展的规律,许多方面也反映文化发展的规律,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艺,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南。列宁早就提出,文艺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但是关于“如何为”的问题,结合实践去作理论上的透彻阐明,却是《讲话》的新贡献。《讲话》结合中国的革命文艺实践,深刻地发展了列宁的思想,而且对文艺与现实生活,艺术美与现实美,文艺与政治,完美艺术形式与革命政治内容,文艺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创作主体的世界观与艺术方法,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创作中的歌颂与暴露,以及人性与阶级性等系列关系问题,都作出辩证论述,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诸多规律,使文艺如何为人民的问题得到系统性解决。文艺和文化“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上的种种偏颇乃至完全错误的观点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认知,就必然要干扰、妨害文艺和文化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文艺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艺作品总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它通过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而作用于社会及其文化思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的事业,面临着与延安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但是,延安时代又与今天具有相同性,都为开辟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光辉未来而努力。因而《讲话》所昭示的真理仍然具有实践的指导性。
(作者系中国杜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