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的精髓是贯穿始终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
第一,《讲话》精辟地阐明了文艺的服务对象、表现对象和创作主体都是人民大众这一唯物史观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下,在开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繁荣局面过程中,尤须继承坚守这一精神,人民文艺要做到真正以表现人民大众为题材,并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做到“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从而在人民群众心中扎根、播种。
第二,《讲话》的精湛辩证思维体现在对文艺与生活、普及与提高、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动机与效果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上。如,关于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毛泽东强调作家、艺术家有一个世界观的改造问题,要自觉把自己的立脚点、思想感情都转到人民大众,要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此其一;其二,指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其三,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著名的“六个更”是对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重温《讲话》,观照当下,深感文艺创作强调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必要且正确,但忽略了“六个更”这高于生活的一面,就不辩证了。我们在对待文艺工作的普及和提高,评价电影、电视剧、出版物的经济效益和精神价值,运用和发挥市场对文艺资源的配置作用等方面,都不应忘却辩证思维。
(作者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