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对三年"大跃进"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0-03-03    作者:金春明    来源:《大变动年代的探索》 2010-03-03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8年夏秋,在中国发生了两件举世瞩目而又议论纷纷的大事:一件叫"大跃进"另一件叫人民公社化运动。二者都是在同一思想指导下发生的。这个指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当时统称为"三面红旗"。对这"三面红旗",多年来争议颇多,或赞誉,或批评,评论大不相同。20多年过去了,历史已有定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客观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发动的,因而产生了不良后果。以《决议》的科学论断为指导,对三年"大跃进"的历史发展重新加以研究,并总结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肯定是有禅益的。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本来是相伴而生,紧密相连的。但是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这篇文章仅就三年"大跃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大跃进"口号的提出

  "大跃进"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造的一个新概念。它的本来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首先碰到并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为了不致流于主观臆断,让我们追溯这一口号提出的历史过程,引述当时的文件来作回答吧。

  在党的文件和报刊上最早使用"大跃进"一词的是《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的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新高潮》。社论说"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于客观规律的。"《人民日报》的观点,显然同毛泽东同志1955年12月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的论述是一致的。《序言》认为,在农业合作化已经加速完成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社论把这种思想概括为一个响亮的名词"大跃进"因此,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他说:这是个伟大的发明,这个口号剥夺了反冒进的口号。这就是说,"大跃进"的口号从一开始提出就是指比正常的生产建设速度要快、规模要大那样的一种高速度。

  具体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当时提出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这个思想首先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他在参加1957年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说:我国在1957年真正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现在生产力还很低,争取15年超过英国。随后,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致祝词时,正式宣布了这个目标。他说:全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应当争取在15年后,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但是后来随着形势的推移和热情的增长对完成这个目标的时间要求不断缩短速度不断加快。到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时,已经在内部要求,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

  公开的提法改为:争取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这样,争取以尽量短的时间"超英赶美",就成为"大跃进"总的指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新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并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我们满怀信心地相信,中国终归有一天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也希望用尽量短的时间达到这一目标。问题在于时间规定得太短了,速度要求得太快了,脱离了中国一穷二白、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实际,成了难以完成的高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各生产部门的种种高指标,都由这个总的高指标派生出来了。

  "大跃进"的发展并不顺利,经过许多曲折,终以导致国民经济灾难性的严重后果而不得不结束(这些我们在下面都要讲到)。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向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又对"大跃进"的含义作了比较确切的说明。他说"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客观地说,这种思想是不错的,反映了各国各族亿万人民的意愿。谁不愿意祖国早日富强起来呢?但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总是能产生好的结果。1958年开始的所谓三年"大跃进",就是一个既具体生动而又教训深刻的实例。

    1. 邓小平在“大跃进”前后
    2. 邓小平在“大跃进”前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