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中国第一大报。从它l948年6月15日创建起,几十年来,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宣传报道任务,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正因为这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了对它的领导权。1966年5月31日,陈伯达率工作组进驻报社。他们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名义,频频发表“四人帮”的反革命言论,为“文革”定调子、定任务、造舆论。陈伯达、姚文元直接掌控《人民日报》。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又重新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人民日报》老总编李庄在他《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的著作中曾谈到这一时刻。他说:“1976年10月7日晚,一个工作组来报社,迟浩田同志牵头。迟为北京军区副政委,正在唐山抗震救灾,一架飞机把他接回北京,中央派他到报社来,执行一项重大任务——收回‘四人帮’在《人民日报》篡夺的权力。工作组副组长为《北京日报》总编辑孙轶青同志,他熟悉新闻业务。这个工作组的作为,应该在《人民日报》历史上大书一笔。”
他们是怎样大书《人民日报》这段历史的呢?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把被“四人帮”篡夺的《人民日报》的大权夺回来。经过研究,调曾任《解放军报》社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迟浩田和《北京日报》总编辑孙轶青到党中央报到,去《人民日报》夺宣传舆论大权。
1976年10月6日晚8时零2分,开始抓捕“四人帮”。当晚,中央办公厅紧急打电话通知孙轶青,l0月7日到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开会。当时迟浩田正在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他接到电话,通知他lo月7日火速赶回北京到中南海报到,并没有告诉他是什么事。他到达北京机场,就直接乘派来的汽车到中南海西楼会议室。中央主管宣传口的耿飚和孙轶青、刘西尧已经在那里等待他的到来。耿飚将孙轶青、刘西尧介绍给迟浩田。这时,纪登奎走了进来,热情同大家握手。他首先对迟浩田说:“这次叫你来,是想给你个任务。上次你在军报,落了个‘复辟’的罪名,把你搞得好苦,那是‘四人帮’搞的。这次让你和孙轶青同志到《人民日报》,再搞一次‘复辟’,把权夺过来。我们研究了一下,觉得你和孙轶青是最合适的人选……时间紧迫,任务很重。中央决定由耿飚同志主管宣传口,你们研究研究吧,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说完他先走了。
耿飚立即同迟浩田、孙轶青研究分工的事。孙轶青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耿飚同志说他去新华社,叫我和迟浩田同志去《人民日报》,刘西尧同志去《光明日报》,还叫我们拿出个方案,看怎么办好。”鉴于“四人帮”被抓起来还处于保密阶段,没向全国公开,迟浩田的意见是兵贵神速,马上进驻《人民日报》社,赶快抢占这个宣传阵地。孙轶青和刘西尧完全同意。这时,耿飚又叫他们拿出一个进驻《人民日报》的办法,做个“示范”。迟浩田和孙轶青商定,首先把“四人帮”安插在《人民日报》的那个亲信和负责人找到中南海来谈话,把研究的三条意见公布给他,看看他的态度如何;同时,请中央给他们写封到《人民日报》工作的介绍信。
耿飚当即赞成了这个方案,说:“事不宜迟,马上通知他来。”耿飚等几位同志坐在里间屋里,迟浩田和孙轶青在外屋等《人民日报》那个“负责人’:。这个人既不懂办报,也不是文化人,在《人民日报》闹过很多笑话。但这个人架子不小,来了之后,往椅背上一靠,翘起二郎腿,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迟浩田问:“你是X×吗?”他“嗯”了一声,仍不在意。这时,迟浩田很严肃地对他宣布:“我们受党中央委托和你谈一谈,你先看看这封信。”他满不在乎展开信纸,看着看着,脸发青,身发软,精气神全没了。据迟浩田和孙轶青回忆,信的内容大体是这样:
兹介绍迟浩田、孙轶青、郗汉生三同志到《人民日报》工作。《人民日报》宣传方面的问题,要请示他们。
落款是华国锋(时任中共中央主席)。
接着,迟浩田告诉他,中央里经常插手《人民日报》的那几个人已经倒台了,并将他同孙轶青研究的三个问题向他宣布:
一、中央决定,过去管《人民日报》的那几个人,从现在起不再领导《人民日报》了;
二、我们受中央委托到《人民日报》工作,在宣传、版面上要请示我们,不得擅自作主;
三、你要服从中央的命令,听从中央的指挥,不能搞小动作,不能泄露机密。在关键时刻,你要接受考验。等会儿我们坐你的车走,回去马上召开报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宣布中央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