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断被提出、不断需要解答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对于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如果不加以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两次回答了这个重大历史性课题。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及其实践。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仅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而且还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而且还联系"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对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进行了探索和回答,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赋予社会主义运动以勃勃生机。 一、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实践方面的原因。从理论原因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晚年设想"。 马克思当初提出"晚年设想"时,较多地考虑的是如何跨越、能不能跨越以及跨越的条件等问题。至于落后国家在实现了跨越之后,如何继续沿着跨越的取向走下去,如何巩固跨越所取得的成果,马克思当时没有来得及考虑。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使得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再度引起争论。人们不免会思考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落后国家如何去建设、巩固和发展那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之后的社会主义呢?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异乎寻常的方式,提醒人们思考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行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解答这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这一探索过程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毛泽东作出了两大理论贡献:第一,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第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毛泽东完成了上篇--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的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建设好、巩固好和发展好社会主义。 二、探索的历程与思考的基点 邓小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紧紧地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准确地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的思考基点和理论视角。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角度、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角度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的认识与解答。并且这开始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解答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把我们党对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上述探索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解答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时,是以这一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为思考基点和视角而展开的。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这三大基本问题各有侧重。当然,这种侧重点的变化只是大体而言的,是相对的。但从中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规律: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之后,就要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把重心转到发展上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它启示我们:不仅要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而且还要联系"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来解答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 三、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与继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坚持马克思"晚年设想"的基本点、基本原则出发,从坚持与继承的层面解答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点上与马克思"晚年设想"具有一致性,而且还进一步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都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观点,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启示我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 马克思强调,俄国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时,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要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的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启示我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还必须与资本主义相竞争,通过对外开放,吸取一切文明成果而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反复强调,他之所以主张俄国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是为了使俄国人民"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观点,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观点。它启示我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突破与创新 马克思"晚年设想"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已经为后来的实践所证实。但是,它留下了"跨越之后"的难题。从实践上看,那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地陷于"跨越之后"的尴尬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呈分离状态:政治制度是先进的,可生产力却是相对落后的。既然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落后的,那又如何去建构和维护先进的社会形态?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长期以来,这一困境困扰着许多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人从突破与创新的层面解答了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历史性课题。以下是其中三个带有全局意义的突破与创新: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问题上最主要、带全局性的失误,不在这个或那个具体的问题上,而是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出现过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从总体上又从各个具体方面回答了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它启示我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其实现形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马克思在"晚年设想"中反复强调,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专政时期,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关联的高度社会化生产力水平则是不能跨越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那些先行一步进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建立的。它们尽管在政治制度上跨越了资本主义,但在经济上还不是发达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启示我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必须正确认识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并以此为依据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它启示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五、余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典型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丰富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回答了马克思"晚年设想"的一系列问题,但它的理论内涵又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晚年设想",它拓展了马克思"晚年设想"的未竞点,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因此,我们还要从更高的层次、指导思想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晚年设想"的区别。 (许先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