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篇章
发布时间: 2010-01-28    作者:龙平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01-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得来不易,它凝结着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毕生心血。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经验的继承、接力和重大发展。
  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
  实事求是,缘出于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体现于毛泽东洞察国情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说,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一)继承篇
  社会历史的过程,是人类不断发现客观真理的过程。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郑重宣布: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一个真理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4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发现和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真理。面对这个真理,人们对它的创立者邓小平的理论勇气和伟大贡献深深地折服;人们同样也对它的先驱者毛泽东的求索精神和历史功绩由衷地赞叹。真理得来不易,它凝结着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心血,记录着两位历史巨人为解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历尽艰难,共同谱写的辉煌而曲折的历史篇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历史经验的继承、接力和重大发展。
  140多年以前,马克思曾经断言: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最后终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他设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产生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
  40多年以前,按照马克思揭示的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阶级斗争,把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客观现实,并非资本主义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留下的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能否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向共产党人发出了挑战。
  毛泽东从不拒绝挑战。面对亘古未有的历史难题,他义无反顾地带领全党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历史之路。探索这条道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实现这种结合,正如江泽民后来所总结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就是说,只有首先掌握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想方法论,才能实现两者的结合。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即在于他坚持从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这两个基本问题入手,科学地倡导并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全党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共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正是继承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最新成果。继承,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
  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发韧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在中国,倡导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并非始于毛泽东。但是,从理论上精辟地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使之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成为几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则是毛泽东的功绩。这种功在千秋的历史贡献,归根到底,缘出于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我们党有过沉痛教训。毛泽东以前的党的领导同志,系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并不乏数,但大多都在认识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犯过错误。30年代中期以前,不顾中国的特点,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观念滥用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在党内泛滥成灾。这不仅直接断送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而且造成党的分裂。甚至在一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竟成为压制党内正确意见的尚方宝剑,毛泽东就一度被斥责为“不懂马克思主义”遭到无情打击。中国革命和亲身感受的这种切肤之痛,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他正是从这个问题入手,开始构筑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系。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对帮助全党树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影响之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针对党内早期存在的“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错误倾向,毛泽东率先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在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说过: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很容易,但只会读不会用,就是读个千百遍,背个烂熟,那一文钱都不值。掌握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应用,要做到“有的放矢”。他说:“‘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够避免重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
  影响之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党内历来存在许多模糊认识。毛泽东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以其透彻的洞察力,用“实事求是”这一凝结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但从本质上讲,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他反复告诫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唯此,才能产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
  影响之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不迷信,坚持马克思主义重在发展,是毛泽东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鉴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定的历史条件,毛泽东一贯主张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把“书本上的某些词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应该解放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通过创造性的应用与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过: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这反映了他对于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殷切期望。
  毛泽东倡导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他所提出的上述这些重要思想,对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号召解放思想,支持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到要求全党“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冲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的束缚,邓小平始终致力于恢复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并使之不断丰富和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并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
    1.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2.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3.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4.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5.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
    6. 张金才:解放战争时期的邓小平和陈云
    7.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8.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启示
    9. 张金才:邓小平和陈云对“大跃进”的认识
    10.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对党的形象的树立和维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