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积极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7-22    作者:胡广坤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7-22
  字体:(     ) 关闭窗口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外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作为发现和培养党外人才的基础领域,应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党外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尤其应积极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认识重要意义,正视存在问题。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长期合作,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实践证明,没有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涌现和成长,统一战线就难以可持续发展;没有一大批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与,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当前,从基层情况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量总体不足、结构需要优化、素质有待提高等。因此,一定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积极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把握时代特点,探索成长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外代表人士具有不同的特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改革开放环境中,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他们对我们党既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他们大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较强,注重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面开放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观念更新,具有多样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单一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是各自所在领域的“小众代表”。应密切关注各领域崭露头角的党外代表人士,准确把握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积极探索他们成长的基本规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重视发现培养,搞好使用管理。发现是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口。应开阔选人视野,加强人才信息交流,增强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推荐工作的组织性、程序性,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培养是增强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主要手段,必须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培训主渠道的作用,帮助党外代表人士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和思想共识;强化实践锻炼,坚持和完善考察调研、岗位交流等有效形式,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弥补多岗位实践锻炼不足的“短板”。发现、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成效检验也在于使用。应努力拓展社会资源,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特长,统筹考虑各种不同工作安排的功能特点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在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进行安排,为党外代表人士在不同领域施展才干提供平台。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是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应突出管理重点、丰富管理形式,坚持正面教育、事前监督为主,健全考察、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探索运用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定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洛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1. 十年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国学术创新
    2. 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3.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思路
    4. 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根本——湖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