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史研究需要世界眼光
张卓元
这套丛书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当然,这是我们的优势,包括大学在内的国内研究机构中,学科最全的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优势,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60年的学术发展史,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办社特色的表现。
同时,我也赞成每一年出1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度综述》,每3年出1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报告》,这样可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更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目前从经济学来看,国内外经济学相关理论发展都很快,因此,跟踪它的发展、使得这些理论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反映很有必要。当然,伟光同志为这套丛书所作的总序中对此有个很高要求,就是要求收录国内外理论前沿。而我们现在是国内思想史比较多,未来更需要有世界眼光,这对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个很高的崭新要求。
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1949-2009)》的情况。这套书由我主编,我大概完成了超过1/3的内容,也是主要的作者。经济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很快,新学科不断涌现,要对经济学各个学科发展作出一个全面概括很困难,我本人也没有那么宽的知识面。参加写作的有院内外十几位专家,所以这是集体工作成果。然而即使这样,也难免有很多遗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1949---2009)》中,“导论”里关于中国经济学60年的六大进展的论述,曾经在《光明日报》发表,之后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在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目前,我们完成了《新中国经济学史纲(2009-2011)》的写作,在此书基础上也作了一些大的改动,有些章节是按当年重大历史事件来写的。比如,1959年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1979年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讨论会;1979年马洪同志率领几百名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查;1985年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重大突破的“巴山轮”会议;还有1985年莫干山青年政治学家的讨论会;1987年李铁映同志主持的中期中国改革规划的研讨会等,这些将来都单独作为一章,由当时会议的参加者或组织者执笔。
此外,前几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我认为也需要对其进行专门论述。我们将按照伟光同志在丛书“总序”里提出的要求,不断地对学科发展报告进行完善,并增加新的内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