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之路向和定位
发布时间: 2010-01-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10-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由于“九九”澳门回归以来,“新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已经具有了非常好的基础,而要进一步向前发展,就面临着创新合作机制、合作方式的问题。澳门特区作为中国的单独关税区,实行与中国内地不同的经济体制,与中国内地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贸易、投资障碍,客观上影响双方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逐步消除澳门特区与中国内地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碍,促进澳门特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经济的融合,就成为澳门特区与中国内地经济交流与合作与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20031017在澳门由中央人民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不仅仅是中央人民政府支持“新澳门”经济发展的一份“大礼”,而且也是中国内地与澳门特区之间“加速度”地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里程碑”。CEPA主要涉及三大领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便利化。通过逐步减少或者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者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通过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内地与澳门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CEPA规定,自200411起,货物贸易中273项“澳门制造”产品获准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服务贸易领域中18个服务性行业获准放宽准入内地市场。[5]澳门经济界人士普遍的观点——“CEPA的签署是提升澳门经济‘成长品质’的一个‘历史性’的杠杆”:“1.CEPA为澳门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2.CEPA有利于澳门打造国际经贸合作的平台;3.CEPA有利于带动澳门龙头产业的发展;4.CEPA将进一步优化澳门的产业结构;5.CEPA有利于澳门抵抗世界经济波动。”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讲:“澳门目前仍然有45000名制造业工人,1100家工厂持有工业厂牌执照,生产成本低于香港。CEPA能为澳门节省多少关税并不重要,过去澳门出口到中国内地的货物并不多,以2002年澳门出口到中国内地的产品金额为计算基础,CEPA大概为澳门节省1000多万的进口关税。这个数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重要的是CEPA为澳门产品进入中国内地十三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提供了机遇。在273种产品中,有140多项是与香港不同的,有60多种是澳门没有生产的,这将可以为澳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次新的机会。”[6]20031017CEPA正文协议签署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又分别在200410292005102120066262007722008730签署了CEPA的补充协议一、二、三、四、五,今年还将签署CEPA的补充协议六。

  制度性的全面开放市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新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类自由贸易区”设计——《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是“新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而互利双赢的产物。随着“新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CEPA的“正文协议”和“补充协议”的陆续签署和渐次付诸实施,“新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新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在CEPA“正文协议”签署的2003年,两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为14.7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内地对澳门出口1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3%,自澳门进口1.9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内地吸收澳门直接投资项目580个,合同澳资金额1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105.1%;实际使用澳资4.2亿美元,同比下降11.1%。截至2003年底,内地共吸收澳资项目8407个,实际使用澳资53.5亿美元。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涉及咨询合同数共计497份,合同金额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9亿美元,2003年底在澳人数24617人,分别占全国同期总数的1.1%1.5%1.7%4.7%。截至2003年底,经国家批准的驻澳中资企业总数为238家,占驻外中资企业总数的3.2%;内地投资额为2.1亿美元,占驻外中资企业投资总额的1.8%CEPA“补充协议一”签署的2004年,两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为18.3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内地对澳出口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5.9%,自澳进口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内地吸收澳门直接投资项目715个,同比增加23.3%;合同澳资金额18.8亿美元,同比增加45.3%;实际使用澳资5.5亿美元,同比增加31.2%。截至2004年底,内地共吸收澳资项目9122个,合同澳资金额141亿美元,实际使用澳资59亿美元。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合同数共计1100份,合同金额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亿美元,2004年底在澳人数23140人。CEPA“补充协议二”签署的2005年,两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为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内地对澳出口16.05亿美元,同比下降0.8%,自澳进口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内地吸收澳门直接投资项目707个,同比下降1.2%;合同澳资金额17.5亿美元,同比下降7.48%;实际使用澳资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05年,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合同数共计1316份,合同金额8.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1亿美元,2005年底在澳人数2.7万人。CEPA“补充协议三”签署的2006年,两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为2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内地对澳出口21.8亿美元,同比增长36.2 %,自澳进口2.57亿美元,同比下降2.9 %。内地吸收澳门直接投资项目868个,同比增长22.8%;实际使用澳资6亿美元,同比增长0.41%。截至200612月底,内地累计吸收澳门直接投资项目数10697个,实际使用澳资69.4亿美元。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合同数共计2398份,合同金额2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5亿美元,2006年底在澳人数38065人。截至2006年底,内地在澳门实际完成营业额67.6亿美元。CEPA“补充协议四”签署的2007年,两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为29.2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内地对澳出口为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自澳进口为2.8亿美元,同比增长7.7%。内地共批准澳商投资项目856个,同比下降1.4%,实际使用澳资金额6.4亿美元,同比下降6.0%。截至2007年底,内地累计批准澳资项目11553个,实际使用澳资76.5亿美元。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合同数共计5698份,合同金额15.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4亿美元,2007年底在澳劳务人数45089人。截至2007年底,内地在澳累计完成营业额79.4亿美元。CEPA“补充协议五”签署的2008年,两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为29.1亿美元,同比下降0.5%;其中, 内地对澳出口为26亿美元,同比下降1.5%;自澳门进口为3.1亿美元,同比增长9.1%。内地共批准澳商投资项目435个,同比减少96.8%,实际使用澳资金额5.8亿美元,同比减少9.4%。截至2008年底,内地累计批准澳资项目11988个,实际利用澳资82.3亿美元。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数共计7793,合同金额14.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4亿美元,2008年底在澳劳务人数54299人。截至2008年底,内地在澳累计完成营业额91.8亿美元。[7]改革开放30年来,“香港、澳门一直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和对外投资目的地,对内地经济的起飞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内地作为香港经济的腹地,为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转型,澳门虽然地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但与内地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多年来,内地与港澳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已经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8]

    1. “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之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挑战
    2. “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之“内地因素”
    3. “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治军的成功实践
    4. “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
    5. 习近平关于“依法治澳”的新理念新论述
    6. 澳门回归十年经济发展述论
    7. 1997~2017香港“一国两制”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
    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
    9. 应对考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过程
    10. 应对新考验,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进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