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在这个时候成为联接两岸的特殊纽带。就在一个月前,“2010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山思想与中华民族复兴、中山思想与现代化建设等议题成为两岸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海峡的这边,尊孙中山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海峡的那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激发起台湾民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更创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家,故而影响至深。时至今日,中山思想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非但未随时光的流逝而式微,更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宝贵资产。
中山精神
一脉相承的共同财富
一样的校名,一样的校训,一样的校庆日,几乎一样的校歌……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有一所中山大学,校区内树木葱茏,绿草茵茵,景色秀丽;而在台湾高雄,同样有一所中山大学,依山傍海,几乎拥有全台最美的校区。一场“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将两岸的中山人又一次联系到一起。
“两校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是一对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兄弟。”前广州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在他看来,中大的办学传统与中山精神密不可分,在这方面,两校是一脉相承的。
而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杨弘敦也表示,“两个中大是真真切切同文同种的姐妹花。在台湾,我们是对中山精神最有传承的大学。”
87年前,孙中山亲临广州中大校园,发表了“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的著名演讲,如今两岸中大的校训同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共同继承着中山先生当年的训导。“高雄中大给学生定下的特色是山海胸襟,热情洋溢,就像孙中山讲的,做事情不搞小圈圈,有合作精神,有活力,要阳光,同时要有自己特色。”杨弘敦说。
中山精神在两岸的传承不仅表现在教育上,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此次论坛上演讲时指出:“中山先生提出的博爱,我们中国人是有的;他提出的‘天下为公’,我们两岸都在努力奋斗;他提出的‘和平、奋斗、救中国’,我们两岸现在正在推进和平发展。”他加重语气说,“两岸的中国人啊,你们要一辈辈地把中山精神传承下去。”
当论及站在台湾的角度如何弘扬中山精神的时候,郁慕明说:“所有人都要知道,孙中山努力奋斗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华,而振兴中华的前提是两岸必须统一,因为我们从来都是一体,同属于一个中国。”
中山遗址
为了传承文化的纪念
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以“中山”二字命名的遗址、建筑数不胜数,成为两岸传承中山文化最具象的载体。正因如此,2005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人在访问大陆时,先后来到南京中山陵拜谒;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等人,也都曾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参观。
而在台湾,台北有“国父纪念馆”、中山楼、中山史迹纪念馆,台中有中山堂,此外还有遍布全岛的中山医院、中山学校、中山路。
2009年,大陆贺岁电影《十月围城》在台上映,首映的主场地就选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该馆当年系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建,现已成为台湾具备最多功能的社教文化中心。“弘扬中山先生思想,秉承中山先生遗志,是我们的职责与信念。”“国父纪念馆”副馆长曾一士说。
从1997年开始,“国父纪念馆”先后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数十家单位有过交流与合作,举办过近150场活动。
“中山先生所说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即包括民族文化,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并发扬光大,是中山先生的理想之一。”曾一士还主管阳明山上的中山楼,当年中山楼落成典礼同时,举办了“中华文化复兴节”,中山楼的礼堂也名为“中华文化堂”。他说:“我作为‘中山楼主’,更有光大传统文化的使命。”
和台湾同胞会争相拜谒大陆的中山遗址一样,中山纪念场所在台湾也是大陆游客的必到之处。如今,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最常见到的一幕是:端坐威严的中山铜像前,排满了游客,争相拍摄孙中山先生以毛笔亲自书写的《礼记·礼运》以及站岗保卫的“仪队”。这一幕和馆内丰富的藏书、藏宝,多彩的演出、展览相映成趣,使得纪念馆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两岸交流共同的文化而存在。
文化共享
“中山”之名交流热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说到孙中山先生,人们脑海里就会冒出这句他在《国事遗嘱》里的著名遗言。如今走在台北的街头仍不时可以看到这句话,比如年轻人的T恤衫上,或者是街边贩卖的小包上。这似乎是对中山思想的一种后现代式解读,但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中山思想是有旺盛生命力的?
近几年来,台湾不乏试图“解构”孙中山的人,陈水扁在台执政期间,更是戏谑地以孙中山为新台币的代名词。“台湾这波解构孙中山的小浪潮,刚开始的方法就是轻佻侮慢。虽然似曾掀起高潮,实则却被中山解构,暴露了自己。”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石之瑜说。
实际上,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山先生一直保有景仰之心,对中山思想更是怀有很高的认同。“虽然作为政治事件的辛亥革命已经走进历史,然而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山思想却流传下来。”杨弘敦说,两岸中山大学的师生受中山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刻。
台湾《旺报》在“2010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召开时刊登社论指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遗产与奋斗目标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所同分享、共追求的。60年来,即使民进党执政,也不敢对中山先生加以践踏、排斥。当前两岸已经有了不少共识,我们要继续共同奋斗,以最大的善意、诚意与耐心来化异求同,让两岸‘命运共同体’更紧密、更进步。”
正因如此,两岸各界以“中山”之名举行的交流活动非常热络,如去年5月在台北召开的“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11月在南京举行的黄埔论坛、两岸中山医院定期的交流活动等等。2011年,借辛亥革命百年之机,两岸各界是否会有更多的交流活动以纪念这段历史、发扬中山文化,让我们一起热烈期待。
孙中山四赴台湾(链接)
1900年9月28日,孙中山自日本坐船到了基隆,之后在台北新起町(今长沙街)设置了起义指挥部。10月8日,孙中山在台北指挥了“惠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日本殖民当局将孙中山等人驱逐出台湾。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遭到通缉。1913年8月5日,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孙中山乘“抚顺丸”号船从福建马尾抵达基隆。在台北期间,孙中山下榻在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馆。
1918年6月上旬,孙中山由汕头取道台北赴日本,本想和台湾同胞见面,鼓舞爱国精神。由于日本殖民当局害怕孙中山引发革命风潮,于是极力阻挠。孙中山在台北仅住了一夜,次日即离开台湾。
1924年11月,孙中山为促成“国民会议”召开以共商国是,自广州乘船北上,途中寄港基隆但未上岸。这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旅经台湾之行。
(吴亚明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