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上海城市简史
发布时间: 2010-06-22    作者:熊月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6-2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上海城市经历了从普通海滨县城、近代特大都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中心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曲折多姿的历史。

  上海早期的发展

  上海之得名,始于名叫“上海浦”的小河。上海浦之名在北宋有关文献中已经出现,此浦位于吴淞江下游南岸,流经上海县城一带,旁边另有一条下海浦。

  唐天宝十年(751),华亭县设立,县治在今松江区。这是上海地区设置独立行政建置的开始。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县设立,当时没有建筑县城。由于倭寇的侵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县筑城。城墙的位置,为现在中华路、人民路围起来的圆圈内。城墙在1914年被拆除。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是全国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棉纺织业、丝织业都很有名,航运业也有一定发展。明中叶以后,上海已形成内河航运、长江航运、沿海北洋航运、沿海南洋航运和海外航运五条航线。晚明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札记中便提到了上海,介绍了上海的物产、人口、税收以及人文特点,称上海像个“花园大城市”,上海人寿命比别处人长。

  殖民地时期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按照中英《南京条约》有关条款,上海在1843年11月17日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租界设立。1848年、19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各租界开始设立时面积都不大,随着租界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租界当局豪夺巧取,不断扩大租界面积。到1914年,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总面积达48653亩。

  租界设立的头几年中,对上海城市发展影响比较有限。1853年,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了上海县城,大量华人涌入租界,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处。当时,上海地方政府处于瘫痪状态,租界当局乘机修改《上海土地章程》,认可了华洋混处的现状,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设置巡捕,攫夺了对租界华人的管辖权,从而使租界成为清政府无法管辖的“国中之国”。这对上海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1943年,美英等国分别与重庆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将上海租界交还中国。日本与法国维希政府上演了“交还租界”的闹剧,分别与汪伪政府签订了有关收回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的条约。实际上,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国政府收回。

  上海开埠时,城市人口约20万,1949年初达546万。一百多年中,上海人口增加20多倍,一跃而成全国特大城市。

  近代上海城市增加的人口,主要是移民。国内移民来自全国18个省区,国际移民来自英、法、美、日、德、俄、意、葡、波兰、捷克、印度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批无国籍的俄国人逃到上海,1936年有近1.2万俄国人。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地区的犹太难民。

  近代上海是中国多功能中心城市,包括外贸中心,1949年以前,上海港口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三百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占全国总额的50%;交通运输中心,在19——20世纪之交,上海已形成包括内河、长江、沿海和外洋航线在内的水路运输网,至20世纪30年代,已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港,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金融中心,至1935年,中国共有银行164家,总行设在上海的有58家;工业中心,1933年,上海工厂数占当时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额占全国12个大城市的60%,生产净值占全国总值的66%。文化方面,上海地位相当突出,这里是全国书籍出版中心、报刊出版发行中心、电影制作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娱乐中心,聚集了中国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艺术家、作家、法学家。

  近代上海人对西方文化了解深入,对其长处努力学习,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欺凌中国的罪行坚决反抗。1874年、1898年发生过两次反抗法国殖民者的四明公所事件,1905年发生过震动中外的抵制美货运动。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上海各界群起响应,6月5日规模盛大的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官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5年,上海爆发震动中外的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1932年1月、1937年8月,日本军队两次侵略上海,上海人民奋起反抗,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

  近代上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弊病。其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市政建设是比较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但是整体来看,则显得混乱无序,布局不合理处所在多有。在杨树浦和曹家渡这两大工业区之间,隔着一个商业网点密集、居民众多的黄浦商业区,使得交通拥挤不堪。其二,贫富差距,有若天渊。富人是极少数,穷人是大多数。1935年,上海租界、华界农、工、家庭服务、学徒、佣工等,共占总人口的约80%。由于管理系统多元、价值多元,治安缝隙死角所在多有,近代上海成为色情、赌博、走私、贩毒极度泛滥的城市。

  现代上海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政权性质的变化、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上海城市的外部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经济走的是以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道路。1952年的上海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52.4%,第三产业占41.7%,到1978年,第二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77.4%,第三产业仅占18.6%。全国对上海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上海对全国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0。上海的轻工业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以质量优良名闻遐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上海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新的起飞。

  1990年4月,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为上海发展带来新的契机。1992年以后,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中共十四大召开,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城市的发展。此后,上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攀升,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2009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921万,为中国城市之最。现在,上海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1.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 全面从严治党要有新作为
    3. 实现“四个新作为”,需加快创新转型
    4. 奋力实现“四个新作为”
    5. 新时期上海的外来人口与城市发展
    6. 1950~1966年上海市居民零星自建住房研究*
    7. 制度性改革,必须依靠系统集成
    8. 架设传统文化通向现代的阶梯
    9. 以开放引领上海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
    10. 改革创新引领,化解刚性约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