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二次精简整编
1951年底,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大规模剿匪作战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已转入阵地防御作战阶段,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形势,故决定于1952年再次对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以提高军队的质量,支援国家经济恢复工作。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编部队、加强国防力量的指示,于1951年12月制订了《军事整编计划》。计划确定:在两年内将军队总人数从627万,分期分批精减为285万,共精简342万人。
1952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从此,全军第二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工作全面展开。在周恩来副主席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第二次精简工作至1952年底结束,全军共缩减3个兵团、19个军、73个师。通过精简整编,国防部队在1951年底的基础上精简了28.3%,公安部队精简了31.6%,大幅度压缩了步兵和机关人员,全军共精简了219.9万余人。加强了海军、空军、特种兵和院校。全军总人数降为406.4万余人。军费开支大幅下降。
这次精简共集体转业了40个师,其中有12个师、21万部队分别转入铁路、水利、林业、建筑等环境条件艰苦的岗位,有19个师的部队编为农垦部队。此外还复员了160万人。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说:“我军广大指战员,南征北战,战争刚刚结束,就置个人和家庭的困难于不顾,立即投入艰苦的生产劳动,为医治多年的战争创伤,渡过经济难关,流下了大量汗水。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回忆起来,仍使我们感动不已。”
国防军转为屯垦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成功范例。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号召驻疆部队全体军人全部参加劳动生产,要在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第二军向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拟定了种地13000多公顷的计划;第六军向准噶尔大戈壁开战,计划开荒8000多公顷;第五军决定在伊犁、塔城、乌苏一带种地3300多公顷;陶峙岳将军率领的第二十二兵团则计划完成种地13000多公顷。1950年1年,新疆军队70%的人员参加了农业生产,迈开了屯垦事业的艰难的一步。1950年,驻疆部队全体官兵开荒85万亩,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油料全部自给。
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新疆军区以代司令员王震、代政委王恩茂的名义颁发命令,将驻新疆人民解放军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两部分。编为生产部队的是第一兵团第二、六军和第五军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团全部。1954年8月6日,根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第二十二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共计10.55万人。陶峙岳任司令员,新疆分局书记王恩茂兼任政委。
驻疆部队官兵在准噶尔、塔里木和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上开发出了大片新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型的现代农场,创建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厂,培养了新疆第一代产业工人,建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等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