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论毛泽东创建中国特色空军的理论和实践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杨振玉    来源:国史网 2010-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实践中,为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深谋远虑,精心运筹,作出了一系列英明决策,制定了空军建设的方针、原则,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空军的孕育、创建和成长壮大起了决定性作用。组建刚刚一年的人民空军,就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与强大的美国空军交手并取得伟大胜利;在长期的国土防空作战中,不仅战绩辉煌,保卫了祖国领空的安全,而且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空军在改革中不断前进。今天,人民空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一定现代化程度、多兵种合成的坚强空中力量,充分证明了毛泽东、邓小平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人民空军理论的正确和实践的成功。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些理论是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人民空军的根本保证。

  一、毛泽东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需要出发,作出了“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的战略决策

  根据敌我双方斗争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确立军事发展战略,制定我军建设的方针、原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是这一特色的生动体现。

  1.高度重视空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建立人民空军的极端重要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飞机广泛用于军事斗争,使战争由陆上、海上扩展到空中。战争由平面转向立体的大变革,引起了作战样式、军事思想的深刻变化,而作战样式的变化,必然引起军队组成的变化。由于空中力量具有机动速度快、打击距离远、杀伤面积大、破坏能力强和能有效地进行信息斗争等主要特性,在战斗、战役和战略上都显示了重要作用,对战争进程与结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军事强国无不把建立一支空军作为军事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毛泽东对空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极大的关注。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尽管我军在不拥有飞机,不具备以空中力量与敌人争夺制空权的条件下,创造了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飞机加大炮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取得了辉煌胜利。但这些经验并不否定空军的作用。由于没有空军的配合,我军在作战中遇到许多困难,遭到严重损失。如果在英勇的陆军基础上再加上空军,那么敌人必将遭到更大的歼灭和更快的失败。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指导我军实行积极的防空方针,击破来自敌人空中进攻的同时,根据空军建设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把培养航空人才作为建立人民空军的起点,抓住一切时机和可以利用的条件,千方百计地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为创建人民空军进行艰苦的准备,表现了一个战略家非凡的远见卓识。早在20年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们党就多次选调共产党员入国民党航校和赴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时期,又利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选调一批红军干部到新疆航空队学习,并在延安成立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和航空组,专门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充分利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有利形势,决定在东北建立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并为航校选派领导干部。在短短的3年零9个月里,航校在训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培养了100多名飞行人员、400多名航空技术干部和各类管理干部。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我军的任务和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立即提出了建立人民空军的任务。1949年1月,在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即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不久,毛泽东又指出:“我们打了几十年仗,建立了很强大的陆军。但是,我们没有海、空军,对付头上的敌机,就是凭不怕死、凭勇敢、凭勇于牺牲的精神,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尤其是空军,对于国防极其重要,应当赶快建立”①。“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②。毛泽东的这些指示,突出强调了空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明了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对于加速革命战争胜利进程,防止和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巩固国防和保卫人民胜利成果的极端重要性,为空军创建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把握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集中力量实现快速创建人民空军的战略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国革命的胜利,突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美国不甘心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实现其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为此,美国在军事上建立了从日本、台湾、菲律宾到巴基斯坦的半月形军事包围圈,把颠覆中国作为它整个侵略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称霸,保卫世界和平,争取人类进步,成为新中国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我军面临着消灭残余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艰巨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尽快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提高我军在现代条件下的自卫作战能力,已成为迫切任务。毛泽东以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根据建立空军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的客观实际和战争的需要,作出了快速创造人民空军的战略决策。1949年7月,毛泽东、中央军委明确提出,要加速空军的建立,为掩护渡海、夺取台湾作准备。并指出,现在必须以建立空军为首要任务,准备一年左右可用于作战。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非常及时、完全正确的。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过问和解决空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到1953年,毛泽东批阅空军请示报告达124件;在国家百事待举,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为空军购买飞机、修建机场。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内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把握,根据客观需要与可能,精心运筹,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使空军得以迅速建立起来,实现了用一年左右时间用于作战的目标,成为一支能与世界最强大的美国空军相抗衡的为世人所瞩目的空中力量,在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祖国领空安全和解放一江山岛等沿海岛屿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