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夏萌)10月31—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出席会议并致辞。
武寅指出,在世界学术发展史中,海外的中国研究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对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国外的中国研究也发展迅速,成了受人关注的“显学”。“中国研究”含有地理的概念,即在中国这一区域内发生的、出现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它的研究对象。但今天这个学科发展早已走出地理的范畴,具有了“文化”的概念,即中国这一区域内发生的事物不仅成为一种中国文化,对中国的社会进程有长久的影响,也大大超出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有了鲜明的文化上的特色、意义和影响,成为研究人员更为关注的对象。因此,对中国的研究,不仅是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要研究中国的现代、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成因与存在的问题、研究中国道路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与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武寅表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已举行了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深化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会议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必将会推动中国社会新发展和新局面的出现,也必定会受到关注中国发展的国外中国研究学者的重视。
来自中国、比利时、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蒙古、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相关领域的近4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而坦率的交流与讨论。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长著认为,全世界已建立300多所孔子学院,符合国际社会想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愿望。然而,许多孔子学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汉语教学,应加强中国文化和其他重要方面的介绍及研究。此外,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差现象,即西方的学术著作大量地被翻译成中文,而中国学者的著作很少介绍到西方,也值得中国学术界思考。
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性质间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璗提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并不是世界各国为“中国”而形成的“学术”,也不是“中国文化研究”在域外的自然延伸,而是具有“跨文化”基本特性的“双边文化”或“多边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作为“材料”已经进入“对象国”文化与文明的创建之中,成为建构“世界文化”的一种有效成分。还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研究阐述“中国文化”的多元形态已为“认识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智慧”,对于中国学者扩大文化视野,增加思考材料,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据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一贯重视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并在我国学术界率先开创了“国外中国学”的研究。早在1975年,在已故著名学者孙越生先生倡议下,情报研究所(信息情报研究院前身)就设立了国外中国学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外中国学研究机构。该室为国外中国学学科的创建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奠基性的刊物和成果。面对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国外中国研究热潮,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国外中国学研究,并在2001年设立了院A类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中国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的中国研究进行了梳理,出版了专著《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2006),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合阶。为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4年还成立了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将“国外中国学研究”列入“特殊学科”进行重点资助,2010年又推出“国外中国学网站”,初步建立了“国外中国学家数据库”、“国外中国学机构团体数据库”、“国外中国学期刊数据库”和“国外中国学论著题录库”等数据库,为我国各界了解国外中国学的动向和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提供了平台。